加密货币、比特币、以太坊、去中心化金融、数字人民币、区块链应用、央行数字货币——这些关键词,在央视的镜头里被反复聚焦、拆解与再定义。从2013年到2020年,八年间,国家电视台对虚拟货币与区块链的叙事,既记录了行业跌宕,也暗含政策风向。下面一起回顾央视如何把区块链热点呈递给大众。
2013:比特币首次“破圈”——电子黄金走进大众视野
央视财经节目《经济半小时》在5月3日以四川芦山地震里的比特币捐款为切口,制作整期专题。镜头下,公益组织壹基金收到了230多枚比特币,引发舆论好奇:一枚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代码,怎么能像支票一样做慈善?
同一期里,李笑来自称持有“六位数”比特币,成为“中国比特币首富”。短短一句口播,叠加官媒背书的巨大流量,把他推向神坛,也把“比特币赚快钱”的印象浇进观众心里。
另一幕同样耐人寻味:由于当时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关闭通道,时任OKCoin负责人徐明星只能在镜头前端着电脑演示“最难用钱买到的是比特币”,向观众第一次展示法币入金的艰难,将“封闭高压”嵌进叙事基调。
2017:镜头对准“泡沫”——牛市顶峰的全民亢奋
2017年7月,央视记者钻进川西大山的矿场,拍下上千台矿机、工业风扇昼夜轰鸣的画面:一天挖出十几个比特币,账面上的财富像地底嘶吼的浪潮,极具视觉冲击力。
接下来的四个月,央视财经频道节目表被比特币刷屏:
- 《环球财经连线》逐帧拆解K线,给出“高涨与风险并存”的提示词;
- 9月4日央行1CO禁令一出,《新闻报道》同步出现“强监管、快落地”字幕;
- 11月底,《央视财经评论》用整26分钟盘问“疯狂何时终结”。比特币价格冲破1万美元后,直冲2万美元,镜头里主持人连珠追问:“你还上车吗?”
那一年,观众记住的是“一触即发的暴富”和“随时崩盘的恐惧”并存。
2018:“熊市真相”挖掘术——乱象、矿难与区块链理性声音
币价腰斩后,叙事基调迅速由狂热转向冷静。
- 5月的一篇报道里,美国小伙Jack用0.02枚比特币在咖啡馆买咖啡的瞬间被剪出特写,告诉观众:币不是口号,真能买菜买咖啡。可镜头一转,栏目又点名“空气币三十倍扩容、名人站台割韭菜”三大乱象,李笑来直言99.9%被站台。
- 6月《对话》首次以“对话区块链”为主题,把Tapscott、王志勤、陈磊等行业领袖请到演播室,第一次在国家电视台讨论技术落地的纵深与未来监管风向。
- 11月,BCH硬分叉带来暴跌,央视打出字幕:加密货币总市值蒸发75%,熊市凛冽。
- 12月,《比特币“矿灾”风暴》深入内蒙古废弃厂矿,断电的矿机堆积如山,旁白一句“盛宴散场”让无数矿工心头一紧。
2019:区块链风口PK加密骗局——官方把技术扶上主流
2019年2月,央视财经推荐书《加密资产》,标题字幕强调“华尔街首次将加密资产纳入新兴类别”。主持人一句“投资要知道自己在买什么”,隐约透露教育风向。
真正的高光在10月25日,《新闻联播》用130秒播报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新闻,把区块链锚定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一夜之间,“链圈”改口“政策风口”。
但狂热伴随阴影。11月18日《焦点访谈》上线《区块链不是“取款链”》,镜头抓捕多位披着链改外衣的传销头目,歌词式字幕滚动:“警惕虚拟数字货币骗局”。
同年年末,官方数据显示已关闭6家境内平台、技术屏蔽203家境外平台——用“重拳治理”为技术正名。
2020:央行数字货币CBDC接棒——区块链落地新叙事
进入2020年,央视把镜头从币价抽离,聚焦技术与主权货币的结合:
- 3月26日,北京西城区政务区块链试点完成,央视用“窗口办理时间缩短30分钟”作为落点,告诉大爷大妈:区块链不等于炒币,也能让办事更快;
- 二季度以来,《天下财经》密集跟踪数字人民币内测,“扫码碰一碰就付钱”成了新口头禅;
- 10月的一期将天秤币、比特币市值曲线与金价对比,字幕配套:“比特币今年暴涨49%,以太坊169%,黄金才20%”,却在末尾加一句“价格剧烈波动,提示理性投资”。政策暖意与风险提示齐飞。
场景小剧场
如果你那年正陪爸妈吃晚饭,餐桌上会出现这样的对话:
父亲:“电视里又播比特币,说一千台电脑一天赚十几枚,真的假的?”
你:“爸,那是2017年牛市,现在电费都不够。”
此刻若将画面定格,你会发现央视报道像一面镜子,把行业情绪、政策走向一并反射,而观众的情绪就在这光影里高低起伏。
FAQ:关于央视比特币报道,你最关心的6个问题
Q1:央视新闻怎么看待比特币价格波动?
A:历年节目多次提示“高波动高风险”,但也引用数据证明其回报率高于传统资产。官方态度可归纳为:可作为投资品研究,但不鼓励普通投资者高杠杆参与。
Q2:为什么2017年会出现集中报道?
A:价格快速突破1万美元、整顿ICO的政策节点叠加,具备“公共利益”属性,媒体有责任及时预警并普及政策动向。
Q3:央视是否曾公开支持某一种数字资产?
A:从未。对私人发行数字货币始终保持审慎;对主权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则给予正面解读,强调“稳金融、稳预期、利民生”。
Q4:普通人能从历年报道学到什么?
A:1. 看清监管底线,不触碰非法集资;2. 识别技术真伪,不参与空气币;3. 关注国家鼓励的技术场景(政务链、供应链金融等),寻找合规机会。
Q5:央视报道错过哪些行业热点?
A:NFT、Web3、元宇宙等话题在2022后才集中出现,不在本次回顾年份内;早期未涉及闪电网络、Layer2扩容等技术细节。
Q6:现在回头看,报道是否客观?
A:在“风险提示”与“技术科普”两端保持平衡;财产安全性提醒大于价格预测,可视为相对客观的主流民意放大器。
写在最后
八年间,央视把比特币从“黑客玩具”讲到“高波动资产”,将区块链从“概念”讲到“941万人口的北京政务跑一趟”。镜头扫过矿场、交易所、监管发布会,也扫过咖啡厅二维码与政务窗口。下一次“比特币”再上《新闻联播》会是什么由头?没人知道。但可以确定,国家电视台始终是观察政策与技术共振的最佳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