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比特币历程:从“地下货币”到“全球资产”的十年镜头

·

加密货币、比特币、以太坊、去中心化金融、数字人民币、区块链应用、央行数字货币——这些关键词,在央视的镜头里被反复聚焦、拆解与再定义。从2013年到2020年,八年间,国家电视台对虚拟货币与区块链的叙事,既记录了行业跌宕,也暗含政策风向。下面一起回顾央视如何把区块链热点呈递给大众。


2013:比特币首次“破圈”——电子黄金走进大众视野

央视财经节目《经济半小时》在5月3日以四川芦山地震里的比特币捐款为切口,制作整期专题。镜头下,公益组织壹基金收到了230多枚比特币,引发舆论好奇:一枚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代码,怎么能像支票一样做慈善?

同一期里,李笑来自称持有“六位数”比特币,成为“中国比特币首富”。短短一句口播,叠加官媒背书的巨大流量,把他推向神坛,也把“比特币赚快钱”的印象浇进观众心里。

另一幕同样耐人寻味:由于当时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关闭通道,时任OKCoin负责人徐明星只能在镜头前端着电脑演示“最难用钱买到的是比特币”,向观众第一次展示法币入金的艰难,将“封闭高压”嵌进叙事基调。


2017:镜头对准“泡沫”——牛市顶峰的全民亢奋

2017年7月,央视记者钻进川西大山的矿场,拍下上千台矿机、工业风扇昼夜轰鸣的画面:一天挖出十几个比特币,账面上的财富像地底嘶吼的浪潮,极具视觉冲击力。

接下来的四个月,央视财经频道节目表被比特币刷屏:

那一年,观众记住的是“一触即发的暴富”和“随时崩盘的恐惧”并存。


2018:“熊市真相”挖掘术——乱象、矿难与区块链理性声音

币价腰斩后,叙事基调迅速由狂热转向冷静。


2019:区块链风口PK加密骗局——官方把技术扶上主流

2019年2月,央视财经推荐书《加密资产》,标题字幕强调“华尔街首次将加密资产纳入新兴类别”。主持人一句“投资要知道自己在买什么”,隐约透露教育风向。

真正的高光在10月25日,《新闻联播》用130秒播报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新闻,把区块链锚定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一夜之间,“链圈”改口“政策风口”。

但狂热伴随阴影。11月18日《焦点访谈》上线《区块链不是“取款链”》,镜头抓捕多位披着链改外衣的传销头目,歌词式字幕滚动:“警惕虚拟数字货币骗局”。

同年年末,官方数据显示已关闭6家境内平台、技术屏蔽203家境外平台——用“重拳治理”为技术正名。


2020:央行数字货币CBDC接棒——区块链落地新叙事

进入2020年,央视把镜头从币价抽离,聚焦技术与主权货币的结合:


场景小剧场

如果你那年正陪爸妈吃晚饭,餐桌上会出现这样的对话:

父亲:“电视里又播比特币,说一千台电脑一天赚十几枚,真的假的?”
你:“爸,那是2017年牛市,现在电费都不够。”

此刻若将画面定格,你会发现央视报道像一面镜子,把行业情绪、政策走向一并反射,而观众的情绪就在这光影里高低起伏。


👉 点这里,查看比特币下一个十年的五大看涨逻辑与市场变数


FAQ:关于央视比特币报道,你最关心的6个问题

Q1:央视新闻怎么看待比特币价格波动?
A:历年节目多次提示“高波动高风险”,但也引用数据证明其回报率高于传统资产。官方态度可归纳为:可作为投资品研究,但不鼓励普通投资者高杠杆参与。

Q2:为什么2017年会出现集中报道?
A:价格快速突破1万美元、整顿ICO的政策节点叠加,具备“公共利益”属性,媒体有责任及时预警并普及政策动向。

Q3:央视是否曾公开支持某一种数字资产?
A:从未。对私人发行数字货币始终保持审慎;对主权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则给予正面解读,强调“稳金融、稳预期、利民生”。

Q4:普通人能从历年报道学到什么?
A:1. 看清监管底线,不触碰非法集资;2. 识别技术真伪,不参与空气币;3. 关注国家鼓励的技术场景(政务链、供应链金融等),寻找合规机会。

Q5:央视报道错过哪些行业热点?
A:NFT、Web3、元宇宙等话题在2022后才集中出现,不在本次回顾年份内;早期未涉及闪电网络、Layer2扩容等技术细节。

Q6:现在回头看,报道是否客观?
A:在“风险提示”与“技术科普”两端保持平衡;财产安全性提醒大于价格预测,可视为相对客观的主流民意放大器。


写在最后

八年间,央视把比特币从“黑客玩具”讲到“高波动资产”,将区块链从“概念”讲到“941万人口的北京政务跑一趟”。镜头扫过矿场、交易所、监管发布会,也扫过咖啡厅二维码与政务窗口。下一次“比特币”再上《新闻联播》会是什么由头?没人知道。但可以确定,国家电视台始终是观察政策与技术共振的最佳窗口。

👉 立即预约直播,掌握2025数字资产十大政策跟踪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