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稳定币、香港立法会、众安保险、国泰君安国际、RWA、离岸人民币、虚拟资产、存款搬家、数字银行、虚拟资产牌照
政策东风:香港的“稳定币立法季”
2025 年 5 月 21 日,香港立法会正式通过 《稳定币条例草案》,共 176 条细则覆盖发牌、储备资产、赎回机制等核心环节。这部被称为“亚洲版 MiCA”的法规,明确任何在香港发行锚定法定货币稳定币的实体,必须向金管局申领牌照。消息落地后,本地券商研报不约而同地给出同一句总结:“牌照制=流量入口,盈利模式将从交易转向托管、结算、资产管理。”
为什么市场对牌照反应如此剧烈?答案很简单:牌照带来了合规资金的可预测流入。与加密交易所早期野蛮生长不同,香港采取“先规范、后放行”的路线——当 2000 亿美元级别的稳定币资金寻路亚太时,牌照就是唯一的“车票”。
第一轮涨停风暴:众安保险
众安在线(06060.HK)手握众安银行(ZA Bank)43.43% 股权,而 ZA Bank 早在 2024 年 7 月就拿下 “香港首家为稳定币发行人提供储备银行服务的数字银行” 名号。对稳定币发行方而言,储备银行承担着资金托管与每日赎回职责,银行牌照+数字先锋的双重身份让 ZA Bank 成为 “牌照稀缺+场景刚需” 的缩影。
市场迅速定价——
- 5 月 21 日草案通过后,5 个交易日涨幅即突破 50%;
- 6 月 19 日再创 22.75 港元年内高点;
- 五月底至今整体涨幅近 60%,市值新增约 200 亿港元。
星展银行直接把 ZA Bank 的估值提升到 20 亿美元,对应众安所持有股权价值 8.87 亿美元,股价仍未完全反映此部分价值。对散户而言,众安保险=借道“银行稀缺牌照”,享受放大收益;对机构而言,则是一次合规冲浪的“上车票”。
第二轮涨停风暴:国泰君安国际
6 月 24 日晚,国泰君安国际宣布 证券牌照升级为综合虚拟资产牌照(业内亦称“1 号牌升级版”),可交易比特币、以太币以及泰达币等稳定币,并提供顾问及场外衍生品发行服务。消息一出,6 月 25 日港股开盘两分钟飙升 198%,单日最大量能达平日 20 倍。
在港交所的公告中,国泰君安国际刻意写明 “与稳定币对接的结算通道已测试完成”。这句话释放一个清晰信号:未来稳定币可能成为跨境衍生品保证金、一级市场打新的计价单位。 券商以交易为入口,拓展至托管、清算、财富管理全链路,相当于在稳定币里自建“金融超级市场”。
👉 想知道下一支可能大涨的虚拟资产受益股?一分钟看懂机构浇不浇冷水
稳定币“魔力”从何而来?
- 有形资产上链
RWA(Real World Assets)是把房产、债券、艺术品、应收账款这些真实资产,经区块链转化为可拆分、可 24×7 流转的数字通证。稳定币作为结算货币,解决了 “现实世界资产价格 vs 加密世界计价单位” 的匹配问题。简单理解,你可以在链上用 100 枚港元稳定币,直接买入 1% 的黄金 ETF 通证,而不必先把黄金 ETF 卖成美元,再换 USDT,再转港元——免去多重清算与汇率损耗。 - 支付体量已超万事达
2024 年全球稳定币结算额高达 15.6 万亿美元,超越 Visa(13 万亿)与 Mastercard(8 万亿)。虽然笔数仅占传统卡组织的 0.5% 左右,但单笔交易金额巨大,B2B 大宗贸易、机构间拆借 已成主流场景。未来随着 PayFi(支付+DeFi 组合)成熟,C2C 小额高频支付才会大规模迁移。 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试金石”
香港把美元、港元、离岸人民币都纳入“官方认可锚定货币”,为日后发行 人民币稳定币 提供制度跑通道:- 以香港丰富的人民币流动性为底座;
- 利用离岸 CNH 清算网络降低汇兑摩擦;
- 率先服务东南亚电商、大宗商品现货结算。
一旦跑通,可随时复制到中东原油、非洲矿产等贸易路径。👉 解锁港元稳定币落地细节,抢先布局三步骤
金融新冲击:存款搬家 & 货币政策传导
市场狂欢的背后,监管层与学界已在讨论稳定币对旧体系的“副作用”。
- 存款搬家效应
用户把活期存款换成稳定币后,银行负债立刻缩水,放贷资金来源被分流。虽然银行可通过同业存单、货基补充,但成本更高,整体信贷扩张受限。 - 削弱传统货币政策
央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影响银行可贷头寸。若大量存款以稳定币形式游离于银行体系外,实际起到“隐形提准”。此时降准刺激信贷的效果就会被削弱,货币乘数不确定性上升。 - M0 与 M1 界限模糊
稳定币具备“数字现金”特征,既可视作 M0,也可能在货币市场基金里成为 M1。央行统计口径、流通速度测算难度升高,最终影响短端利率调控的准确度。
这些问题并非无解,金融业已提出“央行数字货币+稳定币共存”的缓冲模型:CDBC 充当批发端清算底账,稳定币在零售端流通,央行通过利率走廊与额度管理调节总量。唯一前提是,监管沙盒与数据接口必须实时开放给央行。
常见问题解答
Q1: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有何不同?
A1:CBDC 是央行直接负债,100% 主权信用背书;稳定币则由持牌私营机构发行,用银行存款、国债等资产做储备。简言之,一个属于“官方货币”,一个是“私人代币”。
Q2:散户可以如何参与这场热潮?
A2:三条路径:
- 买入持有虚拟资产牌照或背景的港股(已落地方案,首推众安、国泰君安国际);
- 通过持牌券商开立场外基金,间接布局稳定币;
- 关注 RWA 底层信托/资产管理项目,等待公募化产品。
Q3:是不是所有稳定币都能享受政策红利?
A3:只有获得香港金管局牌照、被纳入“指明稳定币”名单的合规品种,才允许面向零售发行。市面流通的无牌、匿名稳定币仍将面临法律限制。
Q4:存款搬家真的那么可怕吗?
A4:短期阵痛确实存在,但银行可转攻“储备银行”角色:托管稳定币储备资产、赚取托管费,同时发行基于稳定币的理财产品。风险与机遇并存。
Q5:人民币稳定币何时面世?
A5:官方尚未给出时间表,业内普遍预测 2026 年进入沙盒测试阶段,观察港元稳定币运行一年后的风险数据再决定规模复制。
Q6:交易香港概念股是否也有政策风险?
A6:任何政策红利都会带来估值快速兑现与回吐。短线波动剧烈,建议分批建仓,同时做好止盈纪律,降低消息盘后跳空风险。
尾声:下一轮行情的隐脉
在香港之后,新加坡、迪拜已传出“追随立法、收紧牌照”的风声。历史经验表明,金融创新的第一波通常由 “合规+牌照稀缺” 引爆,第二波则是 “基础设施升级”:链间互操作、会计审计、资产评估、隐私计算……当 16 万亿美元的 RWA 游戏正式开局,稳定币只是一把钥匙,真正翻盘的将是谁能掌握 资产定价权 与 清算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