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二把手交椅」地位能否保住?一份来自摩根士丹利的深度解读

·

背景速览:从白皮书到 3320 亿美元市值

以太坊(Ethereum)作为一条开源且内置智能合约的公共区块链,自 2015 年正式上线以来,仅用六年便将市值推升至约 3320 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比特币的 第二大加密货币领先的智能合约平台。截至 2022 年 1 月 21 日,流通中的以太币(Ether)已达 1.18 亿枚,单价约 2400 美元

在摩根士丹利最新发布的《What Is Ethereum?》报告中,分析师围绕竞争格局、投资风险、DeFi 生态三大议题展开论证,核心关键词贯穿全篇:以太坊地位、区块链膨胀、智能合约平台、去中心化金融、以太币投资、加密资产风险、竞争威胁、可扩展性困境

技术差异:以太坊与比特币为何“相似却又不同”

许多人将以太坊视为“第二代比特币”,但两者在目标与结构上存在关键区别:

DeFi 赛道全景:三大细分类别,锁定千亿美元流动性

1. 去中心化银行

2. 去中心化交易所(DEX)

3. 去中心化资产管理

竞争威胁:新晋公链来势汹汹

虽然以太坊在价值、流动性、开发者人数上仍居 领先智能合约平台,但竞争者不断蚕食市场份额:

投资风险:波动性与技术演进双重考验

60 天波动率:历史上是 S&P 500 的 7 倍

据摩根士丹利统计,自 2018 年以来,以太币 60 日波动率大致在 70 %–120 % 区间,2021 年均值达到 86 %,对应传统股指的 7 倍。剧烈波动意味着杠杆仓位极易被清算,也强化“投资风险”心智。

区块链膨胀与可扩展性

案例透析:2024 年空投热潮的链上回测

2024 年第一季度,某模块化二层将 3 % 代币空投给早期交易用户,短短三天链上交易笔数激增至平日 12 倍。追踪链上数据发现:

小结:二把手地位尚稳,挑战者仍需努力

综合竞争与风险维度,以太坊二把手交椅虽短期无忧,但护城河并非坚不可摧。技术演进能否如期落地、生态扩展能否抵御新锐链的瓜分、投资者情绪是否继续过度乐观——这一切都决定以太坊地位的未来走向。


常见问题 FAQ

Q1:以太坊真的会因“区块链膨胀”失去主导地位吗?
A:全节点门槛抬升确实降低去中心化程度,但 Layer2 崛起分担了主网压力;真正威胁在于竞争链能提供同样安全性、更低成本、更高 TPS。

Q2:作为普通投资者,我该如何评价以太币的“合理估值”?
A:可参考链上活跃地址、DeFi TVL(总锁仓量)、质押收益三个维度,结合二级市场波动率,用Dividend Discount Model 类比 PoS 收益率,判断价格区间。

Q3:DeFi 的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具体最该警惕哪些?
A:警惕三点——1. 智能合约漏洞导致瞬间被盗;2. 强制清算与无常损失;3. 协议治理代币中心化,投票权集中于少数大户。

Q4:Layer2 崛起是否会导致以太币需求下降?
A:绝大多数 Layer2 把结算或数据可用性锚定回以太坊,交易费仍需用 ETH 支付,加上质押需求,长期来看反而强化以太币价值捕获能力

Q5:PoS 后质押年化 3 %–5 % 是否过低?
A:相比传统债市的 2 %–3 %,且考虑到通缩销毁机制与潜在币价升值,复合收益仍具吸引力,但需承受高波动与技术风险,不建议满仓杠杆。

Q6:以太坊与竞争对手最重要的护城河是什么?
A:开发者网络效应与金融流动性。任何新链想挑战,必须同时复刻数以千计的核心协议与数十亿美元的 TVL,时间与资金成本均极高,短期内难以撼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为一般信息分享,任何投资决策均需独立判断并自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