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以太坊中期展望:看涨不改但震荡未止,紧盯多空分界线

·

关键提示:本文基于公开行情,不涉投资建议。

当前观察:加密市场与宏观共振

6 月下旬,比特币短线回踩 10000 美元后迅速拉回 106000 美元以上,构筑“V 形反转”,直观体现出市场对 数字黄金抢位 的强烈兴趣。与此同时,黄金却接连失守 3300 美元,美股和部分 AI 概念股再创历史高点;这一“风险资产 vs 避险资产”的分化,令投资者对「比特币扮演美元替代角色」的讨论再被推向台前。

但正如硬币的两面,短线升速并未摆脱高位整理的属性。链上活跃度数据显示,期货持仓溢价维持温和,而交易所 BTC 净流出现象持续,显露资金“高处观望”。换言之,牛市结构仍在,只是需时间换空间

关注宏观焦点:美联储与美债博弈

市场目光正逐渐从美国降息节奏移向美国债务上限的动态平衡。6 月 26 日,财政部提出修订备受争议的税制条款,且暗示 7 月初对等关税或许再度延期,两点信号暗示官方倾向于“低通胀 + 低利率”组合拳来缓冲潜在冲击。

一旦美元下行压力减轻,传统资产的吸引力或再次回暖,这便带来一个问题:如同 4 - 5 月时的“机构增持潮”能否重演?比特币中期行情的核心变量,已非单纯流动性,而是增量资金的“再平衡”节奏

比特币技术面:106000 美元成多空天平

日线节奏

量价关系

ETF 资金流观察

截至 7 月初,现货 ETF 连续 7 个交易日净申购,总额约 2.1 亿美元,力度较 4 月期峰值缩小 42%。机构仍在持续吸筹,但“小步慢跑”取代了“大举买入”,侧面印证资金端担忧震荡加剧。

以太坊技术面:2300—2800 美元的箱体内修筑

对比特币,以太坊本轮调整更为沉稳,短线维持在 2300—2600 之间窄幅震荡,2560 被视作“中期多空分界线”。

指标速览

Layer2 助推器

坎昆升级后,主流 L2 手续费再降 30%,链上交互数据好转(Polygon、Arbitrum 日均交易笔数较 5 月增长 27%),为 ETH 提供基本面底色。但需注意:升级利好已在 6 月上旬部分兑现,短线谨防“卖事实”。

实战策略与场景推演

情景一:直冲新高

触发条件:比特币放量突破 108500,以太坊同步收回 2650。
应对:激进交易者采取 区间加仓 + 移动止盈;现货玩家逐仓策略,目标位保守上移 比特币 112000、以太坊 2900

情景二:低位横盘

触发条件:比特币图灵 101500—107000 窄幅震荡,成交量缩减。
应对:中线账户可降低杠杆,用 逢跌锁仓 方式收集浮动筹码;短线玩家关注 30 分钟布林收口后顺势做震荡波段。

情景三:破位下行

触发条件:比特币收盘价跌破 100000,以太坊失守 2280。
应对:先跑为敬,待首次放量止跌或日线二次探底不破后再补仓。止损位上移至波段新低—5% 区间,防止情绪瀑杀。

常见问题 FAQ

Q1:为何我依然感觉“看长做短”很难?
A:加密资产 24 小时不间断交易、杠杆与衍生品叠加,波动率是美股的 5~7 倍。最大敌人不是行情,而是仓位。想要在长周期上涨中获得收益,把杠杆降到 1 倍以内 或只操作现货,比任何指标都奏效。

Q2:以太坊 Gas 降低后,链上表现并未显著提升,是否代表效应滞后?
A:Gas 降本是基础层优化,真正带动 E 链需求的是 应用场景——比如链游、再质押、液体衍生品协议的激励规则迭代。7 月 LRT 赛道 APR 如维持高位,链上活跃度有望二次活跃,耐心跟踪 DEFI TVL 七日移动均线即可见端倪。

Q3:宏观层面,“美债问题”真的是加密货币的核心利空吗?
A:历史数据显示,美债供给冲击往往带来美元优势回归,对风险资产构成抽流动性压力;但过去两年,美债增发的最大消化方来自 ETF、养老金和海外央行,加密反而因其 7×24 小时高流通性成为“备选蓄水池”。真正的利空并非债务上限本身,而是“美元收水”早于预期,届时可关注 TGA 余额脉冲。

Q4:想把握比特币下一轮起涨启动点,盯哪些指标更有效?
A:

  1. Coinbase Premium Gap > 50 美元,代表北美资金买入情绪。
  2. 全网 Hashrate 七日移动均线回撤 < 5%,说明矿工抛压可控。
  3. 衍生品 Funding Rate 与现货溢价差 < 0.02%,多空平衡利于破局上涨。

Q5:普通投资者现在应该定投还是一次性建仓?
A:对“持续拿不准方向”的用户,时间成本低于价格成本,选择 每周定投 BTC 与 ETH 权重 2:1 并保留 30% 现金子弹,等到 4 小时级别出现放量阳线再双倍补仓,既对冲踏空也抗风险。

结尾展望:时间在多头一方

综合来看,比特币中长期趋势保持向上,但调整窗口仍未完全闭合。106000 与 2560 分别充当两大品种的多空临界点,量能与宏观“政策缓冲期”决定了后续起跳高度。

对大多数交易者而言,“守住核心仓位、动态减仓加减仓”比“盲猜顶部”更具可持续性。市场永远不缺机会,缺的是纪律与耐心

👉 想第一时间捕捉下一波突破性买点,了解如何制定 3 套「不盯盘也能稳吃波动」的交易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