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trategy囤币近2%!15,400枚比特币背后,Saylor正劝说微软入场

·

本文同步更新于市场瞬息万变的宏观行情,所有数字均基于公开披露与实时价格。

大手笔加仓:一周内扫货15,400枚比特币

2024年12月1日当周,MicroStrategy再向全世界展示了它对比特币核心关键词的极致信仰。根据向SEC提交的文件,这家以“数字资产公司”著称的企业,通过ATM(At-the-market)股权出售计划筹措资金,一口气购入15,400枚BTC,耗资约15.4亿美元,平均买入价为95,976美元/枚。至此,MicroStrategy持仓总量升至402,100枚,已超过未来永久最大供应21,000,000枚的1.9%,按现价约95,000美元折算,总价值约382亿美元,整体平均持仓成本则停留在58,263美元

👉 若比特币真成为“数字黄金”,现在追还来得及吗?

MSTR股价同步提振,12月2日单日上涨1.23%,年初至今累计涨幅高达450%,显著跑赢标普500以及传统科技股指数。

Saylor 3分钟演讲:对微软的“温柔敲打”

周日(12月1日),Michael Saylor,这位 MicroStrategy 的联合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在个人推特发出了3分钟演讲摘要。他表示,已在微软董事会面前陈述:微软坚守的“现金+债券”型现金管理策略,正不断削弱市值与期权活跃度。数据层面,Saylor指出:

Saylor直言:“若想跑赢大市,微软需要比特币;否则持续的分红与回购会把2000亿美金拱手送人。” 其透露微软近五年的回购与股息总额已逼近2000亿美元,而比特币在过去五年涨幅超1,200%。也就是说,在 Saylor 看来,微软如果当初把这笔钱换成比特币投资,资本增值空间将完全不同。

若微软真的迈出配置加密货币的一步,或将拉开“传统科技巨头+加密储备”的叙事大幕,进一步推高机构比特币配置的主流思潮。

比特币矿工跟进,MARA筹资7亿再屯币

比特币挖矿龙头 MARA Holdings 紧随其后:10 月 1 日至 11 月 30 日期间又买了 6,484 枚 BTC,累计花费 6.183 亿美元,成交均价 95,352 美元。同日,MARA 宣布启动 7 亿美元零息可转债私募,所募资金除回购2026年到期票据外,将“主要用来继续加仓比特币”。截至 11 月 30 日,该公司持仓 34,959 枚 BTC,账面市值约 33 亿美元。

与MicroStrategy类似,MARA把自身定位为“算力+囤币”的双重杠杆玩家:算力侧稳定获取新产出的BTC;筹资侧通过低成本债券与ATM增发不断扩表。这种模式在牛市放大了收益,也让熊市时债务成本成为关注焦点。

👉 零息可转债+比特币=印钞机还是埋雷?快速了解背后风险点

市场焦点:纳指100再平衡能否收入MicroStrategy?

纳斯达克100年度再平衡在即(12月13日公告),业界好奇高波动、高负债的 MicroStrategy 能否跻身这一主流科技权重。若纳指100新增一支“加密影子股”——每1%的指数权重都会把大量被动资金引入MSTR,进而连锁催动其再融资能力,加大继续扫货比特币的弹药。该事件不仅关乎 MSTR 股价,更可能影响比特币价格走势机构资产配置情绪。

深度拆解:MicroStrategy为何敢持续加杠杆?

1. 低成本融资杠杆

2. 税务与报表优势

3. 品牌与股价的“螺旋效应”

囤币→新闻热度→股价走高→再融资→再囤币。Saylor深谙叙事即杠杆,把MicroStrategy包装成“北美公开市场的比特币ETF替身”。

4. 对宏观的独立押注

Saylor多次强调:美元长期购买力下滑,比特币是唯一“正和”资产。在降息+财政刺激的大背景下,通胀预期成为其加仓逻辑的长期支点。


FAQ:关于MicroStrategy买币,你最想知道的4个问题

Q1:持有402,100枚BTC就一定稳赢吗?
A:一旦BTC价格跌至其平均持仓成本58,263美元以下,公司的账面资产缩水将同步传导至MSTR股价。同时高杠杆债务可能触发追加保证金或赎回条款——2017-2018熊市已有先例。

Q2:散户是否值得抄底MSTR?
A:MSTR 股价与 BTC 现货 β 值已高达 2.2,属于“加速器”工具。如果你本来就计划长期持有比特币,直接投资现货或合规ETF更能控制杠杆风险;若想放大收益且愿意接受回撤,可适度配置 MSTR 而非满仓。

Q3:普通人如何像 MicroStrategy 一样低成本囤币?
A:可考虑“DCA 定投+低息质押借贷”组合:先用工资额度每周买入现货,再通过低息质押增加增量仓位;或用合规平台开通比特币保证金账户,谨记控制爆仓线。

Q4:微软最终会被说服吗?
A:可能性存在,但微软股东结构更加多元,保守派占比高。尤其考虑到监管与ESG评级,短期大比例买入概率低;不过将少量现金转为比特币作为资产配置测试池的提议或已在内部推演。


写在最后:传统与加密的融合临界点?

从Saylor“3分钟喊话”,到MicroStrategy继续加杠杆、MARA跑步跟进,数字资产正从边缘走向主流配置。无论微软是否买账,“囤币即战略”的种子已被种下,下一轮牛市的催化未必只来自美联储,也可能是一次巨头的Follow-on加仓。

👀 下一次纳指再平衡、下一次Stripe财报、下一次微软董事会,都可能是行情催化剂。
借助合规工具,提前配置并控制风险,才是与巨头同频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