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创始人消失已13年,他的110万枚比特币从未转移,价值飙升至634亿美元。没人知道他是谁,也没人敢认领这笔巨款——这正是“中本聪”三个字持续霸占热榜的原因。
一、创世的一刻与瞬间消失
2009年1月3日,第一条比特币区块诞生,附带一条永远写死的报纸标题:“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这套去中心化代码本为逃脱央行之手而生,却在发行两年后,迎来创造者“中本聪”的沉默退出。
2010年12月,他最后一次在技术论坛回应“DoS攻击风险”;2011年初,他留下一句“我已转向其它事情”,随即失联。至此,“中本聪身份”成为区块链世界最大谜团,而“比特币创始人”的搜索量一路飙升。
从未动用的“神之钱包”
链上数据显示,中本聪地址约110万枚比特币,这意味着:
- 从未见过一笔转账
- 冻结价值占全网供应 5%
- 带动“沉睡鲸鱼”一词成为投资者焦点
👉 揭晓631亿美元为何安静躺在钱包,这是一次无法避开的数据考古之旅
二、全民大侦探:谁是中本聪?
理论上,互联网没有隐私可言,可偏偏抓不住中本聪。过去十年的“追捕”,只验证了一件事:任何单一证据都可以被推翻。
语言学与代码指纹
- C++风格:代码注释简洁,甚至有人怀疑英文才是第一语言。
- 英式拼写:favour、colour 屡次出现。
- 活跃时区:发帖高峰落在英国凌晨时间段,“欧洲高校博士”一度登上热搜。
名单上的“嫌疑人”
- Michael Clear - 2009 年23岁密码学研究生,被《纽约客》点名后笑而不语。
- Nick Szabo - 因“比特黄金”方案与比特币神似,多次研究文风相似度高达90%。
- Craig Wright - 自称为真身,法院却判处他伪造文件。
- Peter Todd - HBO纪录片最新“锁定对象”,本人高呼“别惹我”,推特粉丝瞬间翻两倍。
PGP密钥:如果他有异议,为何沉默?
自2011年后再无任何由“官方”PGP私钥签名的消息流出,技术圈共识:要么他已销毁可用私钥,要么人已不再。
三、为什么无人敢认 634 亿美元?
财富巨大反而是原罪。法律与安保双重风险,让潜在候选人避之不及。历史早已上演:
- e-Gold 创始人因反洗钱监管锒铛入狱
- “自由元”私铸者获刑25年
一句话:承认是“比特币创始人”,等于把自己放到多国监管、媒体与极端粉的三重放大镜下。
于是,“We are all Satoshi”成为加密社群的万能梗图——没人代表我,我即所有人。
FAQ|关于中本聪你最关心的问题
Q1:为什么2024年还会出现“找出中本聪”的纪录片?
内容价值:只要有新线索,哪怕被否认,也能带来泼天流量,对平台与持币人都有利益。
Q2:谁能动那110万枚比特币?
只有掌握对应私钥的人才能转账。目前链上没有发生任何一笔输出记录,业内统称“僵尸地址”。
Q3:如果中本聪突然转出1枚比特币会怎样?
短时或引发恐慌抛压,搜索词“中本聪卖币”预计登顶,价格波动可能达 ±20%。
Q4:PGP签名能不能一键判真?
理论上能,但无法排除早期密钥泄露的可能,因此仍需更多交叉验证。
Q5:中本聪是日本人吗?
用户名是日语,但代码、语言及活跃时间更像母语为英语者。国籍仍未知。
👉 想用数据炸弹追踪比特币鲸鱼?三分钟教你免费打开链上透视仪
四、去中心化神话:没有鸡,蛋更香
13年的频繁起底换来一个冷笑话——“蛋畅销,找不到鸡”。匿名正是比特币精神的一部分:
- 系统无需领袖存活
- 群体共识提供持续升级动力
- “比特币创始人”成为一个象征符号,而非实体人物
正如社区所说:谁真谁假都不重要;谜底一天不破,中本聪便仍是全网最大的“注意力蜡烛”,照亮每一次行情冲动、每一个学术质疑、每一个创业故事。
比特币已走得很远,距离“去中心化电子现金”仍未达彼岸。或许,中本聪在暗处欣慰:作品好就够了,何必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