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监管法研究》:国内首发专著深度解析数字资产治理新范式

·

关键词:加密货币监管、数字人民币、区块链法律、ICO、反洗钱、CBDC、分布式账本技术、法律属性

为什么这本书值得所有关心「数字资产未来」的人阅读?

2023 年 12 月,河北大学国家治理法治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于品显博士推出国内第一本聚焦「加密货币监管法律问题」的专著——《加密货币监管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当 数字人民币试点如火如荼、全球稳定币纷争不断、比特币价格再度牵动市场神经时,本书以法律视角拆解热点背后的制度难题,填补了学术与实践双重空白。

全书 6 章、30 余万字,既面向研究院所,也为监管机构、金融科技企业与投资者提供极具操作价值的框架。下文带你快速掌握核心脉络,并解答大家最常提出的 5 个问题。


概览:一本书攻克六大监管难点

  1. 加密货币到底是什么?
    财产?证券?还是一种新型货币?一审三大主流学说,给出差异化分类模型。
  2. 分布式账本技术(DLT)风险如何防控?
    对比公链、联盟链、私链在不同金融场景中的合规路径,提出跨国协同监管框架。
  3. ICO 审批红线在哪?
    通过美、欧、日案例剖析,提出「代码即法规」的内生性监管思路。
  4. 洗钱漏洞怎么堵?
    从 FATF「加密货币 40 条建议」到中国式“监管沙盒”,逐条拆解落地方法。
  5. 数字人民币(CBDC)的法治症结
    法偿性、最终结算权、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 四大核心议题一次厘清。
  6. 政策建议路线图
    将学术论点转化为可落地的立法草案要点、行业指引与合规清单。

第一章 加密货币的风险画像:技术、市场与监管挑战

要监管,先摸清风险。加密货币的高波动性、匿名性、跨境性叠加,带来三重冲击:

作者借助 2017–2023 年全球 60 起典型案例,量化评估「极端行情 + 匿名钱包」组合对一国金融稳定指数的边际影响,提出“评级式”监管强度区间(I-IV 级),为后续章节铺垫可计算的合规坐标系。


第二章 法律属性再争论:三分天下还是融合创新?

国内立法长期对「加密货币」讳莫如深,导致执法只能套用《民法典》财产篇、证券法或《外汇管理条例》的碎片条款。三大流派火力交锋如下:

作者提出“三明治”模型:先区分支付型、证券型与功能型代币,再分层匹配监管工具,渐进式给予货币地位。在数字人民币语境下,这条路线与央行分层运营思路高度契合,可谓“不谋而合”。


第三章 分布式账本技术监管:从沙盒走向协同

DLT 已从比特币底层走向跨境支付、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随之而来的:

作者创设「监管触发点」概念:

只要 DLT 在关键金融基础设施上线,即自动激活预先植入的 5 套监控 API,实时上报流动性与风险指标。同时,G20 框架下的监管联席会议提供回溯仲裁与资产冻结通道,实现「软法先行、硬法兜底」。👉 解密监管触发点如何拦截未知风险→

第四章 ICO 监管国际比较:跨法系的三大模式

ICO 作为早期融资工具,功绩是“一键全球筹资”,弊端则是“空手套白狼”。作者选取美国(证券型)、新加坡(功能型)、瑞士(混合型)监管路径做横评对照,发现三条可迁移经验:

  1. 信息披露颗粒度:美国 Reg CF 与 Reg A+ 对报表格式、锁仓期、风险提示详尽到极致;新加坡在“科技沙盒”里只要求核心代码安全审计,显著降低合规负担。
  2. 监管技术同步:瑞士 FINMA 把部分审查脚本直接开源,项目方可事先自检,减少审批往返。
  3. 动态合规框架:当二级市场流通量、基金融资额、持有地址数突破阈值时,监管层自动提升监管等级,无需二次立法。

借鉴上述思路,作者提出中国版 ICO「成长阶梯」:


第五章 加密货币反洗钱:洗不掉的身份

2022 年全球暗网交易规模突破 16 亿美元,其中 70% 通过混币器走账。FATF 要求 VASP(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在 “转账 ≥ 1000 美元时交换 KYC 信息”,执行难点在于技术互操作。

解决方案分为四步:

  1. 监管沙盒:在海南、苏州等地设立仅限法币网关流转的封闭链圈,逐步上线链上地址白名单。
  2. 地址实名映射库:央行数研所牵头建立存量地址与身份证、手机号多哈希映射,替换纸质流水凭证。
  3. 零知识身份验证:借鉴 zk-SNARKs,实现“无需原生数据即可验证合规”,既防信息泄露也防监管绕行。
  4. 跨境数据跨境共享:与韩国、新加坡 MAS 建立联合节点,实时同步高危地址黑名单。

👉 一文看懂零知识身份如何颠覆传统 KYC


第六章 数字人民币(CBDC)的四大法律难题


结论 & 政策建议

  1. 制定《加密资产服务法》,专章规定数字资产发行、交易、托管、审计全链条义务。
  2. 建立加密货币集体诉讼制度,允许散户通过区块链浏览器抓取链上证据后提起简易程序。
  3. 激励合规科技(RegTech)厂商参与监管沙盒,给予 3 年创新容错期。
  4. 在雄安新区试点“CBDC + DLT”联动监管,形成全球领先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样板间。

常见问题 FAQ

Q1:普通投资者持有比特币是否违法?
A:目前我国禁止金融机构提供比特币交易服务,但个人持有并不违法,须注意防范电诈与洗钱风险。

Q2:国内企业能否发行功能型代币吸引海外资金?
A:若发行对象、交易环节均在中国大陆之外,且不面向中国境内居民,技术上可行;但仍需接受外汇管理部门的事后合规核查。

Q3:数字人民币是不是“中心化的加密货币”?
A:严格说,它不具备去中心化共识机制,故称“央行数字货币”而非“加密货币”;但其借鉴了部分 DLT 存储加密技术,以降低双离线交易与隐私保护门槛。

Q4:合规科技初创公司如何参与监管沙盒?
A:向所在地金融局提交技术白皮书及风险自查报告,通过初筛后进入 6–12 个月封闭测试;重点考察异常监测准确率 ≥90%、误报率 ≤3%。

Q5:未来如果国家开放加密交易所,会有牌照制度吗?
A:于品显在书中给出的路线图是“分级授权 + 动态评级”,即依据资产托管规模与用户数量设置三类牌照,年度再评估合格续费。


写在最后:立法滞后不等于监管真空

当技术以天为单位刷新世界,法律必须以周为单位及时回应。《加密货币监管法研究》的价值在于把「技术黑箱」翻译成「立法语法」,让监管者与创业者都能在同一页纸对话。
👉 获取全书精编思维导图,30 分钟读完 30 万字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