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万枚比特币到一顿简餐:史上第一笔加密货币消费如何改写历史
2010年5月22日,19岁的加州大学生杰里米·斯图迪凡特把两张大号奶酪披萨送到了28岁的程序员拉兹洛·汉耶茨手中,换来了整整1万枚比特币(当时价值41美元)。2025年复盘,这笔交易约合38亿美元。尽管如此夸张的比特币升值幅度刷新了无数人的财富想象,但两位当事人却同声回应:不后悔。
这场被称为“比特币披萨日”的短暂交易,被铭刻为加密货币史上第一笔 现实世界消费,也缔造了今天被反复引用的 比特币价格锚点。下文将从时间线、心理演变、行业影响与后续故事四个维度,为你还原这个传奇片段,并回答“如果你当年也手握1万枚比特币,你会怎么做”的假设。
时间线:如何用一张披萨订单撬动加密经济
- 2009年1月:中本聪发布比特币白皮书,代币无市场报价。
- 2010年5月18日:汉耶茨在bitcointalk论坛发帖,“愿用1万枚比特币换两个披萨”。
- 2010年5月22日:斯图迪凡特完成订单,比特币首次具备等价购买力。
- 2011年2月:比特币价格首次突破1美元,市值生态系统开启指数级扩张。
- 2025年5月:一枚比特币≈38000美元,当年1万枚≈38亿美元。
“那只是一款新奇的互联网积分,没人把它当钱。”——杰里米·斯图迪凡特
心理层面:当事人视角下的“悔恨公式”为何失灵
后悔的客观条件全部具备,却没能孕育后悔心态
- 确定性收益:已知比特币最高冲至69000美元,持有至今可兑现数十亿美元。
- 行为失误对比:同一时期有人屯币暴富,更强化了旁观者视角的“悔意”。
- 损失厌恶理论:行为经济学表明,人对没有拿到的钱痛苦程度,与真的亏钱一样高。
主观叙事如何稀释后悔
- 开放源码精神:汉耶茨描述自己是“开源项目受益者”,披萨=开源贡献的最佳纪念。
- 亲历历史的自豪感:斯图迪凡特自称“帮助加密货币完成了第一次支付闭环”。
- 机会成本不可见:当年比特币流动极弱,若无披萨实践,比特币价格锚点永远不会出现,项目可能陷入“不可交易”的死循环。
👉 点击了解“比特币披萨日”如何推动今天数万亿美元的加密市场
行业影响:一次账单,加速三重革命
- 支付场景落地:向世界证明虚拟货币可用于日常消费,社区信心大增。
- 价格标准化:披萨价格首次把比特币映射成可量度的美元本位,奠定后续交易逻辑。
- 文化图腾诞生:每年5月22日,全球加密爱好者举办披萨聚会,借此复习“价值共识”形成的底层逻辑。
这三重效应共同构成 加密货币金融化 不可或缺的早期注脚。
真实后续:两位当事人后来怎样了
- 汉耶茨 2018~2024年持续为闪电网络撰写代码,依旧每日用比特币买咖啡,只是每次只支付0.00001 BTC——象征性致敬当年传奇。
- 斯图迪凡特 成为一名无人机系统工程师,偶尔出席区块链大会演讲,坚持“不囤币、不炒币”,但会研究 比特币区块链 的底层协议,以保持“那场实验”的技术纯粹性。
两位当事人用行动证明,后悔不是币价高低的函数,而是身份认同的函数。
FAQ:关于“比特币披萨日”,你最好奇的六个问题
Q1:为什么1万枚比特币在2010年仅值41美元?
A1:当时比特币没有交易所,价格由极客之间“愿者上钩”式估算产生,并不是公开市价。
Q2:斯图迪凡特是否还有机会收回部分收益?
A2:他不仅没囤币,还在旅途中陆续花了大部分,剩余少量早在2012年就换成现金。用他的话来说:“我没靠中彩票过下半生,但也没因此破产。”
Q3:汉耶茨后来持有多少比特币?
A3:他在2010年夏天前后累计花了10万枚比特币买披萨。目前未公开持有量,但他反复强调走上了“技术路线”,而非价格投机。
Q4:这事儿对比特币价格影响多大?
A4:短期内几乎为零;长期看,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货币职能——交易媒介。没有这次消费,就没有后续矿工、交易所、支付网关的跟进。
Q5:如果今天我要买披萨用比特币,建议吗?
A5:除非商家有极低的链上手续费或接受闪电网络结算,否则主流加密货币已不适合小额支付,更多作为储备资产。
Q6:怎么样才能买到当年的Papa John’s同款披萨?
A6:Papa John’s官网仍有“至尊奶酪”PIZZA A选项,但与2010年配方略有不同;最好用当地披萨店定制“原始比特币版”——薄脆、双层奶酪、无肉——享受原汁原味的怀旧仪式感。
结语:把38亿美元装进回忆,而不是卡里
回望比特币价格曲线,每一次剧烈拉升都伴随新的“错过”叙事:如果你20年前买了亚马逊股票、10年前买了比特币、去年重仓英伟达……
但汉耶茨与斯图迪凡特的故事提醒我们,区块链技术最初的魅力是“人人都能无门槛参与”,而非“无意中变成巨鲸”。
下一次5月22日,无论你是持币万枚还是只买过披萨,都值得举一片写有“2025”数字的芝士,向这段加密史记敬一杯——因为历史不只关心谁赚了谁亏了,更在意谁愿意在无人喝彩时率先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