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巴巴、币安到 Google,为何科技和金融巨头不惜排队两年,也要拿到这张牌照?答案藏在新加坡对“支付服务牌照”与“加密交易所牌照”的双轨审批机制中。
新加坡牌照的两大赛道
- 《支付服务法》(PSA)牌照
覆盖数字支付、跨境汇款、电子钱包等所有非银行资金通道。 - 加密交易所牌照(Digital Payment Token Service Licence, DPTSL)
专供现货/衍生品加密货币交易与托管业务。
凡在新加坡境内直接或间接面向公众提供上述服务的公司,均需向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 递交完整申请。两家以上的关联主体,还需分别提交材料,避免“母公司套利”。
MAS 的最新数据画像
- 申请总数:300+
2020 年法规生效后即启动流程,截至今年仍有百份卷宗待审。 明星机构
- 阿里系(蚂蚁国际)
- 币安(Binance Asia Services)
- Google 旗下支付公司
- 审批节奏
官方不透露首张牌照具体发布时间,但体系内已在内部推演“原则上批准—豁免期—正式执照”三步走。
对于创业团队而言,“sandbox”沙盒是最快的测试通道。MAS 会为企业颁发 6–12 个月的预先许可函(No-Objection Letter),允许限定用户数和交易量的试运营。
监管哲思:严控、不误创新
MAS 首席金融科技官 Sopnendu Mohanty 在专访中给出三条底线:
- 反洗钱:链上可追溯、KYC 少一步都不行;
- 消费者保护:不能仅凭 PPT 就说服监管,资产托管、保险、防火墙必须做“压力测试”;
- 系统性风险隔离:交易所若有自营盘,必须与用户资金强制隔离。
在此基础上,MAS 启用 风险导向时间线:对低风险、技术背景成熟的团队优先审批;对 Protocol layer 与 DeFi 新概念,则采用“逐项邮件问询”制,常常一问就是半年。
对此,监管层评论:“把路修宽不等于不查驾照。”这也正是 300+ 份申请中,至今零张加密交易所牌照正式落地的主因。
中心辐射 vs. 零售直连:CBDC 的分岔花园
谈及央行数字货币(CBDC),Mohanty 给出清晰路线图:
- 新加坡选择批发型 CBDC
以 Ubin+ 项目为核心,面向大型银行及清算所,目标是把跨境结算链路从 T+2 压缩到分钟级。 - 不追零售 CBDC 的原因
“手机银行转账已经秒到零手续费,何必再造一套钱包App?”——对居民而言品牌、界面、利息才是痛点,而非“是否国家发行的币”。
作为对比,中国数字人民币走 零售直连 路线,用户钱包即是法币钱包,地铁刷闸即付,卡片级别从中央到地方层层授权。两大模式第三次在新加坡金融论坛现场同台解读,为全球提供难得的 双通路样本。
加密资产:星展、新加坡交易所抢点布阵
新加坡虽已开放,但对加密资产态度依旧“冰冰有礼”:
- 比特币定位
被官方明确定义为“高风险投机资产”,不向散户开放杠杆; - 做市与托管机会
星展银行推出亚洲首个 私人银行级加密信托,星展数字交易所已成为 BTC、ETH 区域定价中心之一; - 投资者教育
MAS 联合本地媒体推出系列短片《买币前你必须知道的 5 件事》,从波动性、诈骗套路到税务细则逐条拆解。
倘若看完仍跃跃欲试,不妨👉 全方位拆解星展银行加密信托方案,看看高净值玩家怎么玩,或许能少走很多弯路。
关键战事:牌照稀缺如何改变行业格局?
历史参照:2019 年 6 月,MAS 发出了首张三张“资本市场服务牌照(CMS)”给 Coinbase、Luno 与 Independent Reserve,自此新加坡摇身一变成为阿里、字节、Grab 的支付中场服务器。
当下数据:仅支付赛道已有 189 家企业“原则上获批”,随时可上线;加密赛道 100% 仍处在监管问券阶段。
悬念:
- 2025 年前,首张加密交易所牌照花落谁家?
- 混合模式(持有支付牌照,用白名单方式接入加密撮合)能否抢先突围?
常见疑问 FAQ
Q1:国内科技公司能否直接拿新加坡牌照?
A:可以,但需在本地设立独立法人,并配至少两名常驻合规官。持股结构必须符合 MAS 关于 VCC(可变资本公司)的最新指引。
Q2:若申请被拒,多久可以再次递交?
A:通常被拒后 12 个月可重开流程。但若因反洗钱材料缺失被拒,MAS 可能在 18 个月的观察期内禁止原团队再申请。
Q3:零售投资者能在新加坡买到杠杆加密合约吗?
A:不能。新加坡本地合规交易所对散户仅开放现货交易,杠杆产品仅限机构或合格投资者。散户可绕道海外平台,但需自行承担额外税务与法律风险。
Q4:拿到支付牌照后,还需要单独申请加密交易所牌照吗?
A:需要。两者风控模型、资本要求、保险额度有差异。若同一实体同时开展,MAS 鼓励合并报告,但会计资产须分别入账。
Q5:央行批发型 CBDC 会不会影响稳定币在新加坡的生存空间?
A:短期看两者互补:批发型 CBDC 解决结算效率,稳定币解决跨境支付、电商场景。长期来看,稳定币若无法提供 利息差 与 链上可编程性,或被批发型 CBDC 取代。
Q6:初创团队如何最短时间内获得监管沟通?
A:先导小组模式。先向 MAS 提交“监管快闪信”(Regulatory Flash Note),用 3 页 PPT 说清技术亮点与风险边界。收到官方初读后,可申请 MAS-AMTD 开放创新加速器 进行 7×24 小时沙盒测试。
小结:理性狂热背后的城市实验
对于创业者,新加坡是通向东盟 6.7 亿用户的桥梁;对于投资者,这里是东方瑞士,资产安全感和政策稳定性双重升值;对于监管者,MAS 把每一次申请都当成城市级别试点,在风险与创新之间,小心翼翼地称量砝码。
下一次主流新闻提及“300+ 家公司排队”时,牌照或许早已批出,巨头也或许已悄悄更换赛道。唯一确定的是:一张合规门票,将成为下一轮加密叙事中最稀缺的战略资源。👉 现阶段如何抓住政策窗口?这份新加坡牌照地图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