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6小时公开课掀起“区块链+加密数字货币”全民学习浪潮

·

关键词:清华大学公开课、罗玫教授、区块链、比特币、数字货币、共识机制、金融现象、投资趋势、Web3、加密资产

事件回顾:抖音热搜第七名的“神课”是怎样炼成的?

12 月 5 日午后,“清华大学6小时课程揭秘比特币”话题在短短 3 小时内冲上抖音热搜榜第七名,阅读量突破 2.8 亿。发布方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官方账号用一句标题——一口气看懂《区块链与加密数字货币》——成功抓住了大众注意力。
视频全长 380 分钟,由原国家级一流课程完整版剪辑浓缩而成,主讲人正是清华经管学院副教授、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主任罗玫。她用通俗语言把博弈论、分布式计算、密码学三大技术原理,与经济、金融、会计三大管理学科知识串成一条易懂的时间线:

  1. 比特币是社会实验的“开端”;
  2. 共识机制背后是博弈与人类行为因子;
  3. 公链之争=技术路线+商业生态的迭代赛;
  4. 数字货币的金融现象不止涨跌,更是信用体系的革新;
  5. 区块链应用的想象空间已超出金融圈;
  6. 挑战与风险同在:监管、安全与环保三座大山。

正是这六大看点,让 6 小时并不枯燥,弹幕直呼“像追剧一样上头”。

核心知识点回顾:6 小时你都学到了什么?

1. 比特币≠区块链,但却是最佳的“试金石”

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落地的第一个爆款应用,验证了去中心化账本的可行性。

2. 共识机制的“网络擂台赛”

罗玫用“拜占庭将军问题”现场模拟:N 台计算机如何在不依赖权威第三方的情况下,对账本状态达成一致?

3. 公链之争的“三国演义”

4. 加密数字货币的金融现象

课程列举了 2020-2024 年结构化数据:

5. 区块链应用已经在哪里落地?

6. 挑战:监管沙盒之外的灰犀牛

学习评估:6 小时够不够用?

很多同学在弹幕提问:“看完就能去炒币吗?”
答案是:6 小时只能搭好知识框架,真正的理解需要在实战与数据跟踪中反复验证。罗玫在课程尾声给出三条建议:

  1. 先用模拟盘:熟悉钱包、链上浏览器与合约调用;
  2. 建立数据仪表盘:把公开指标(TVL、市值占比、活跃地址)做可视化;
  3. 每季度复盘一次:找出认知缺口,再去补公开课、读论文、深度跟踪项目。

👉 如何自建链上数据面板?这套新手友好的免费模板,我放在这儿了。

案例研究:普通人怎样用“清华思维”掘金 Web3?

小刘是上海一家 SaaS 公司的产品经理,6 小时公开课看完之后,他用了 30 天完成“从 0 到 1000U”的实验:

小刘总结:“清华课程给我最大的帮助,是让我对‘风险’和‘数据验证’保持敬畏,而不是盲目梭哈。”

FAQ:关于这门公开课,大家最关心 5 个问题

Q1:没有技术背景听得懂吗?

完全没问题。课程用生活化比喻把复杂技术讲成“路边餐馆记账”,零基础也能跟上节奏。

Q2:视频在哪里看回放?

截至本文发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官方抖音账号已置顶视频;若需更完整版,可移步学堂在线搜索课程名称《区块链与加密数字货币》。

Q3:看完能考证书吗?

学堂在线提供结课证书,需完成单元测验和期末项目,费用 199 元。

Q4:是否有英文课程推荐?

MIT 6.S089、普林斯顿的 BTC&Crypto Tech 课程均为优质资源,可作为进阶。

Q5:担心政策风险怎么办?

课程本身是科研教学内容,不涉及投资建议。学习者应结合自身所在地监管政策,理性评估再行动。

后记:从“看懂”到“看准”,下一条路径怎么走?

罗玫在课堂最后一句话是:“区块链不是终点,而是生产关系重构的‘序章’。”
当许多人仍停留在“听说比特币暴涨 10 万美元”的表层,先吃透 6 小时干货的人已在构建自己的数据模型、测试新的应用。
在下一轮技术浪潮来临之时,拥有扎实知识框架的你,至少能比市场早半步。

祝每一位读者都能在 Web3 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