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客户有需求,我们就提供服务。” 这句看似平淡的声明,却让华尔街掀起巨浪——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摩根大通,首次为普通客户开放比特币投资通道。
事件快讯:摩根大通向比特币敞开大门
据《The Block》报道,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 Jamie Dimon 在一次投资者电话会上确认,从 2025 年第四季度 起,摩根大通将允许财富管理客户 通过其私人银行、独立经纪账户 直接 配置比特币相关 ETF 或期货产品,但不会提供 托管服务。所有比特币仓位将仅以“纸面形式”体现在客户对账单中,资产实际由合作交易所托管。
关键词聚焦
- 摩根大通
- 比特币 ETF
- 4万亿美元购买力
- 加密资产
- 市场催化剂
- 数字财富管理
- 现货 ETF
- 机构投资者
Jamie Dimon 的“180°转身”?听听他怎么说
尽管决策落地,Jamie Dimon 在接受 CNBC 采访时并未改口:“我本人仍旧100%觉得比特币‘没有用’,但客户的自由选择权必须被尊重。”
他用吸烟类比:“我不抽烟,可我捍卫别人抽烟的权利。”这一表态再次将他个人立场与银行商业决策清晰切割。
要点时间轴
- 2014:首次声明“比特币没未来”。
- 2017:直接斥其“比郁金香泡沫更危险”。
- 2025 年 1 月:重申“零价值”,但话音刚落即宣布“开放交易”。
- 2025 年 7 月:策略落地,产品线正式排期。
技术路线:不为托管,只提供通道
并非“全托管”,也非“冷钱包”。摩根大通策略团队透露,未来操作流程大致如下:
- 客户在摩根大通平台下单 现货比特币 ETF 份额;
- 清算完成后,银行统计份额登记;
- 资产实体托管在获得 NYDFS 特许的第三方合作交易所;
- 客户持仓净值每日更新至摩根大通报表。
技术架构上,利用银行自有的区块链结算平台 Kinexys(原 Onyx),保证对账透明、跨机构实时同步。
👉 想跟上比特币 ETF 布局脚步,一站式获取深度赛道解析
4 万亿美元购买力矩阵:成真还是想象?
根据 2025 年 Q1 财报,摩根大通 资产与财富管理部门(AWM) 管理资产 4.1 万亿美元。如果仅 5% 试水式头寸 流向比特币,意义有多大?
- 总规模 ≈ 2,050 亿美元 真实买盘
- 以当前比特币市值 1.2 万亿美元估算,可直接推高BTC市值近 17%
- 最大单日 ETF 流入纪录约 64 亿美元;2,050 亿美元是这一纪录的 32 倍
关键词植入:买家洪流中的“比特币流动性”、“加密资产深度”、“现货 ETF 吸纳能力”。
全球市场连锁反应
1. ETF 交易量放大预期
彭博 ETF 分析师认为,若摩根大通把旗下 3 只百亿规模共同基金每年 再平衡期 纳入现货 ETF,交易量有望直接 翻倍。
2. 对手银行跟进
高盛、美国银行内部邮件显示,类似通道已进入合规评估阶段。“谁先落地”将决定 2025 年下半年美股金融科技子板块的估值重估。
3. 散户情绪与监管放大镜
SEC 在公开听证会上表态:银行渠道若要把 ETF“二次包装”成结构性票据,必须披露 完整费用、托管风险、潜在爆仓敞口。这无疑为投资者教育设下更高门槛。
延伸思考:为何摩根大通坚持“无托管”?
银行自古奉行“传统托管=信任护城河”信条,此次选择把私钥交给 经联邦特级监管的外部托管人,有几重考虑:
- 合规与资本充足率问题:Bitcoin 直接托管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会拉高 风险加权资产,对 Basel III 不利;
- 技术壁垒:目前缺乏自研多签冷存储+保险体系的成熟商业模型;
- 声誉风险隔离:若密钥丢失、交易所被黑,责任由托管方承担,银行避免声誉新闻。
关键词植入:加密资产托管合规、冷钱包安全、Basel III、风险管理。
FAQ:关于摩根大通比特币通道,你必须弄清的 6 个疑問
Q1:普通小储户能否直接买?
A:不行。目前仅开放 私人银行(≥1,000 万美元净资产客户) 和 独立经纪账户,预期 2026 年向高端零售开放。
Q2:持仓是现货 BTC 还是 ETF?
A:主要是 现货比特币 ETF(如 IBIT、FBTC 等)。不具备链上提币功能。
Q3:交易手续费是多少?
A:与传统 ETF 一致,0.2%~0.5% 申赎费,外加 0.5% 的银行服务费。
Q4:支持做空吗?
A:初期仅支持 单边买入。明年 Q2 考虑引入 ProShare 反向 ETF 供对冲。
Q5:税收模式如何?
A:按美国现行资本利得征税。短期持仓(<1年)与普通收入同档;长期持仓 15%。
Q6:如果比特币短期下跌超过 50%,银行会强平吗?
A:无杠杆则无强平。但若使用了结构性票据或保证金,触发阈值与合约条款一致。
👉 现在立刻获取全球加密市场实时多空信号,助你在下一波行情中快人一步
结语:开放入口只是序幕,真正的较量在合规、技术与用户教育
摩根大通迈出这一步,标志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 从“对立”走向“合作”。其背后不仅是 4 万亿的购买力潜力,更是一场围绕 托管规范、链上透明度、客户隐私 的长期竞赛。对于投资者而言,机会的大门正在打开,但 风险教育、资产配置纪律 仍是穿越牛熊的长期护身符。
下一轮牛市,你会不会是率先卡位的那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