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OCC、加密资产托管、数字银行、第三方支付风险、合规监管、公共信托、加密货币
背景总览:政策终于“拨云见日”
2025年5月7日,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发布第1184号解释函(Interpretive Letter 1184),再次为银行参与加密世界“解绑”。文件确认:
- 美国全国性银行及联邦储蓄协会可接受客户指令直接买卖托管中的加密资产;
- 可继续将加密资产托管与交易执行环节外包,前提是落实完备的第三方风险管理体系。
该函件与2020年的《解释函1170》及2025年初的《解释函1183》相互呼应,形成一条从“允许托管”到“授权执行”的完整监管链。对于苦苦寻找合规路径的银行与即将入场的散户、机构玩家来说,这一消息无异于“官方绿灯”。
核心要点:银行到底能干什么?
1. 直接参与加密执行
OCC指出,只要资产已处于银行托管状态,银行就可依据客户发出的“定向指令”进行买卖。无需再把客户资金转至第三方交易所,后者常因KYC及反洗钱限制让流程冗长。
这一变化意味着:
- 交易速度更快:减少跨平台转币的链上确认时间;
- 成本控制更低:省去了多次链上手续费;
- 风险更可控:资金始终停留在受监管银行体系内。
2. 引入第三方托管与技术服务商
银行可以外包全部或部分托管业务流程,但必须:
- 设立独占的第三方风险管理框架;
- 保证审计可由联邦检查官随时介入;
- 明确分清权责——银行承担“最终受托人”义务,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只是通道”。
3. 安全与稳健仍是首要原则
尽管政策松绑,监管并未示弱。OCC强调:
- 必须遵循现有《银行保密法》(BSA)、反洗钱及制裁法规;
- 就加密资产的估值、流动性、保险制定内部政策;
- 独立董事会需每季度审查风险敞口。
案例透视:中小银行如何抢占先机?
以犹他州的Alta National Bank为例,该行在收到《解释函1183》后即启动“加密资产沙盒”。核心措施分三步:
- 技术采购:与合规技术提供方签署“白标”托管合约,获得多签冷钱包方案;
- 流程再造:将传统托管报表映射到ERC-20及比特币UTXO模型,让客户能在网银后台查看链上余额;
- 保险升级:通过Lloyd’s of London追加全面托管保险,额度高达5亿美元,一举打消当地家族办公室顾虑。
三个月后,Alta的高净值客户托管量增长410%,且因整合执行通道,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187%。这也为其他中小银行穿透细分市场提供了可复用的“快进模板”。
投资者关注:对资产价格与流动性的影响
正面效应
- 流动性增强:银行USD结算通道的加入,有望进一步压缩USDT/USDC价格偏差。
- 机构准入门槛大幅下降:第三方衍生品交易所可以从合规银行直接获得借款/抵押品,减少对手信用风险。
可能的隐忧
- 集中度风险:若少数大型银行成为“寡头托管方”,其系统性风险不可忽视;
- 操作摩擦:部分外包服务商并不具备24/7链上监控能力,结算延迟可能反而让高频量化基金失望。
行动清单:银行+加密资产时代的三步法
- 合规备案
向OCC递交加密资产托管及执行的自评报告,突出披露第三方服务商的RFP流程。“谁先递交,谁就先拿到市场。” - 技术堆栈选择
优先API支持多链(至少BTC/ETH/SOL)+兼容FATF旅行规则的一站式平台,减少后期二次开发。 - 教育市场
开设面向高净值客户的“加密沙盒体验日”,将线上链上查询、保险赔付演示搬到现场,用“看得见的合规”扩大信任杠杆。
常见问题解答(FAQ)
Q1:个人是否可以跳过交易所,直接把USDC存进银行?
A1:个人需先行开设具备加密托管资质的银行账户,并完成KYC/AML流程。存入USDC或其他受支持稳定币后,银行可在系统内完成1:1美元链上链下映射。
Q2:银行托管的比特币被盗后赔付如何计算?
A2:多数托管行会为客户购买全额链上资产保险,以“被盗时的链上公允价值”为准进行赔付,但需忍受30~60天的查勘期。
Q3:是否意味着加密资产可当作银行储蓄产品的底层?
A3:目前仅限于“托管+执行”环节。若要发行结构性存款或收益凭证,银行仍需等待SEC对“数字资产证券”范畴的进一步指引。
Q4:业绩压力下的中小银行能否负担高昂保险费用?
A4:通过“多银行集群共保池”即可降本20%~30%。行业已出现由区域银行联盟牵头的方案:共担保费、共享收益,分散单点风险。
Q5:此举是否会抬高“实体网点”运营成本?
A5:恰恰相反。纯数字托管流程可降低网点现金处理需求,提升网点坪效。早期采用者已在试验“加密ATM + 冷钱包提取”轻模式。
结语:合规终将跑赢投机
从2020年的1170函,到今天1184的最终拼图,OCC用一纸文件为美国银行体系点亮了新的增长曲线。对于银行来说,抢占“加密资产托管”赛道的窗口期可能只有12~18个月;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持牌机构则等同于拿到一张“法律保险单”。把握政策红利,提前落地合规框架,才是下一轮加密浪潮里的真正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