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数字资产、场外交易、托管服务、香港政策、合规框架、虚拟货币、监管咨询
咨询文件重磅发布:第二轮征询正式启动
6 月 27 日,香港特区政府正式展开第二轮关于数字资产场外交易(OTC)及托管服务的公众咨询。立法会议员吳傑莊在社交媒体第一时间透露:此次文件不仅回顾了第一轮咨询的要点,还针对市场最新需求提出了细化版本,强调合规、安全、透明三大关键词将成为未来政策修订的轴心。业内普遍认为,这标志着香港在全球数字金融中心竞争中再迈关键一步,也为本地从业者与用户提供了可预期的制度红利。
第一轮咨询的“遗留问题”与政策补位方向
在第一轮征询中,产业方集中反馈了四大痛点:
- 现有牌照分类偏窄,未能覆盖所有数字资产业态
- 托管服务安保标准不一,市场出现资产安全事故
- 场外交易缺乏统一披露规则,定价不透明
- 独立托管与交易执行分账要求过高,中小机构压力倍增
第二轮文件对此逐一回应:
- 将新增“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扩展牌照”,专门管理数字资产场外交易场所;
- 强制托管服务商采用“冷藏 + 多签 + 保险”三层防护;
- 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报价与成交量数据库,供投资者比对;
- 引入分级托管门槛,降低初创平台合规成本。
这一系列补位,显示监管机构在“自由度”与“安全阀”间持续寻找平衡。
为什么这次咨询如此重要?
香港一直被视为亚洲通往全球资本市场的大门,数字资产也不例外。目前,全球每日超 30% 的稳定币交易在巴黎时间晚 8 点至午夜发生于香港时区,可见本地 OTC 市场的活跃度。若第二轮咨询顺利落地,预计可带来三大乘数效应:
- 资金流入:合规框架清晰后,家族办公室与机构投资者更愿意把数字资产托管或结算业务迁至香港。
- 人才聚集:明确法律红线将吸引全球技术、法律、量化人才落户,为区块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智力支撑。
- 标准输出:香港的细化监管模板,极可能被新加坡、首尔、迪拜借鉴并本地化,形成“东八区标准声势”。
常见疑问一次说清
FAQ
Q1:第二轮咨询窗口期多久?
A:文件注明公众可提交书面意见至 2025 年 8 月 31 日止,预计最快 2026 年一季度完成修订立法。
Q2:我只有个人钱包,需要牌照吗?
A:文件界定“仅为自己资产进行转账或托管”不受监管;一旦为他人持有或提供撮合报价,则纳入牌照要求。
Q3:托管费会因为更高安保标准而飙升吗?
A:监管建议按资产比例阶梯式定价,并引入保险基金池,预计大型机构成本下降 10%,中小企业略增 2%–5%。
Q4:内地投资者能否直接参与香港合规 OTC?
A:若资产通过香港持牌银行或券商渠道汇入,可正常使用服务,仍需遵循内地外汇管理政策。
Q5:是否强制所有数字资产适用?
A: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币种及主流稳定币先行;NFT、游戏代币将分期纳入,法案给出 18 个月缓冲期。
Q6:未来还会再调严吗?
A:政府承诺每两年复检一次,若无重大系统性风险,整体方向是“渐进放宽”跨境额度与衍生品品种。
从业者行动清单:三步抢占先机
- 合规评估
立即聘请持牌法律团队,结合自身业务流做差距分析,特别关注客户识别 (KYC)、资产分离原则与审计频率。 - 技术升级
采购或通过 SaaS 平台接入“实时披露 API”,确保报价、成交及冷钱包余额能在监管端一秒可查。 - 市场教育
借助社群、讲座、白皮书建立投资者信任,尤其在托管安全与资产可审计性上花足故事力,降低获客成本。
全球视角:香港方案的“行业涟漪”
行业专家认为,相较于欧洲 MiCA(加密资产市场法规)专注稳定币的单一逻辑,香港把托管与场外交易下沉到具体执行环节,是一种更“细微颗粒度”的监管思路。若成功,可望在未来 3–5 年内推动券商、银行、律所、审计所等多元主体共享一条合规链,带动新型“数字资产合规服务商”入场,形成高达百亿美元规模的配套经济体。
结语:靠规则而非口号赢得世界,是香港数字资产叙事的主旋律。此刻的每一页意见、每一次预警接口测试、每一场投资者教育,都在为下一轮行业爆发积蓄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