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一条引发好奇的推文
神舟十二号成功升空,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相继进入天和核心舱, tweets 里来自俄罗斯联邦航天局(Roscosmos)与欧洲航天局(ESA)的贺词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 taikonauts 一词,而非常见的 astronauts。这让许多关注中国航天的朋友疑惑:taikonaut 到底从何而来?与宇航员、cosmonaut 又有何区别?
taikonaut 诞生记
1998 年,太平洋两岸的一次脑力激荡
追溯 taikonaut 词源,可以看到两条交错的线索:
- 源头 1:马来西亚华人赵里昱
1998 年 5 月,他在新闻组alt.space
提出把 “太空” 的拼音与 -naut 结合,最早敲定了 taikonaut 的形式。 - 放大器:陈蓝的“Go Taikonauts!”
同年 3 月,航天爱好者陈蓝创建了英文网站 “龙腾太空”(Dragon in Space)。5 月国际邮件组 FPSPACE 热烈讨论 “中国航天员应有个专属英文称谓”。赵、陈两人不谋而合,最终在各自阵地同步推广。
两人一拍即合的历史背后,是中国 1992 年正式立项的载人航天工程对外寻求认同的需求:中国航天员不仅仅是 another astronaut,他们需要一座语言桥梁,讲述一个新的东方故事。
获得主流认可的时间线
- 1999 年 6 月 21 日:陈蓝把站点改名为 “Go Taikonauts!”
- 1999 年 6 月 28 日:USA Today 率先引用
- 1999 年 6 月 30 日:CNN 跟进报道
- 此后 AFP、路透社、华尔街日报定期使用
“神圣之舟”与“天国”系列的浪漫译名
除了 taikonaut,神舟飞船、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也拥有一整套 饱含神性意象的英文译名,构成中国航天的文化外宣文本。
中国名称 | 英译关键词 | 首次出现 | 意境解读 |
---|---|---|---|
神舟 | Divine Vessel | 2003 年 NASA 发布神舟五号介绍 | 神圣之舟,承载华夏梦想 |
天宫 | Heavenly Palace | 2011 年新华社英文通稿 | 天宫一号像悬浮于九天之上的玉宇琼楼 |
天和 | Heavenly Harmony | ESA 贺词 2021 | 中国太空时代的天人合一 |
FAST(天眼) | Eye of Heaven | CBS 报道 2020 | 在人类西南山峦间张开的宇宙瞳孔 |
这些译名不是生硬直译,而是 在跨文化语境中寻找最优雅且易传播的表达,推动中国航天关键词 taikonaut、heavenly palace 频频登上国际头条。
构词逻辑对比:astronaut vs cosmonaut vs taikonaut
- astronaut 希腊语 astron(星)+ nautes(水手) → 星空水手。
- cosmonaut 俄语 kosmos(宇宙)+ nautes → 宇宙水手。
- taikonaut 中文 “太空” 音译+ nautes → 源自东方的新水手。
三者并置,语言对称、文化对等,恰好呼应美、俄、中三大航天体系的鼎立格局。
现场问答:关于 taikonaut 你最想问的 5 个问题
Q1:为什么官媒仍用 “Chinese astronaut” 而非 taikonaut?
A:新华社等对外发布的《中文名词英文译法》实行严格统一规范,astronaut 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知,确保不会造成歧义。
Q2:taikonaut 是否为官方注册词汇?
A:目前 taikonaut 仍属民间及国际媒体通用称呼,尚未纳入中国官方翻译规范。它的出现,更像 文化软实力的自然溢出。
Q3:普通人能否随意使用 taikonaut?
A:完全没问题。凡是涉及中国航天员的新闻或科普场合,使用 taikonaut 反而更能体现专业度与亲切感。
Q4:未来若有火星任务,会不会出现“huoxingnaut”之类的新词?
A:流行词汇往往由民间自发演化。若中国独立执行火星载人任务,“marsonaut”“taikomars” 等创意都可能在社交媒体萌芽。
Q5:taikonaut 现在的搜索热度如何?
A:根据 Google Trends,2021 年 6 月神舟十二号发射当周,“taikonaut”搜索量达到五年峰值,中文区兴趣暴涨 660%。
未来的称谓宇宙
从 星之水手 到 太空旅人,人类每次向深空迈出一步,语言就长出新的神经末梢。taikonaut 或许只是开端——
- “天问”系列火星探测器 已被外媒称作 Heavenly Inquiry,隐喻对宇宙终极问题的叩问。
- “嫦娥工程” 则直接沿用 Chang’e,带上了东方神话滤镜。
或许有一天,当中国航天员踏足月球背面的“广寒基地”,外媒的头条会写下:
Chang’e pioneers meet taikonauts on the far side.
语言,让冰冷的真空升起炊烟,也让地球之夜多了故事。
回到 1998 年的那个夏天,陈蓝和赵里昱可能只是出于好玩,悄然种下了一颗词根。谁能想到二十多年以后,它会在推特与头条上枝繁叶茂?
抬头望天,taikonaut 正在被更多目光默念,像一颗在轨运行的词卫星,标记着中国航天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