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里摸爬滚打两千年,却依然跑不过明星一天片酬,这其实不是段子,而是一场关于货币的进化实验。
贝壳、牛羊与债务:货币最早的样子
在潘家园卖过石器的朋友一定知道,所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并非古已有之。货币起源最早的版本是“物物交换”,可是你家三张兽皮不一定能换到邻居的一把石器,于是人类找来大家都认的容易保存、便于分割、携带轻便的东西——贝壳、牛羊、谷物……这就是1.0时代“实物货币”。
但史学家翻出五千年前的苏美尔泥板,发现上面写着:
“张三欠李四30升大麦,秋收记得还。”
没有金银、没有贝壳,只有账目。于是“债务网络说”迅速登上热搜:货币最初未必是“交换神器”,很可能是一张可以流通的欠条。
贝壳、牛羊逐渐退场,惟独信用属性被保留,升级为2.0金属货币。
黄金迅速霸榜:牛顿的一次“神助攻”
大约公元前6世纪,小亚细亚的吕底亚国王把金银铸成圆形小片,人类第一次摸到金属货币。在中国,比它稍早一些,铜制仿制贝壳早已在四川盆地流通。金银铜铁,谁更吃香?答案是:看时代,也看政策。
故事来到17世纪的英国,一位数学天才——牛顿——被任命为英国皇家铸币局主管。
他为金银比价绞尽脑汁,结果换算失误,导致大量白银外流。牛顿索性让黄金彻底上位,1717年确立金本位:1盎司黄金=3英镑17先令10.5便士。此举一举奠定黄金霸主地位,也直接打开了通往纸币世界的大门。
纸币≈国家信用,飞得过风口也会砸地
3.0的纸币最早诞生在中国。北宋成都商人2万枚铁钱重达130斤,买个丝绸得雇驴。“交子铺”瞅准痛点,推出可兑换铁钱的纸券——交子。这张薄薄的“代金券”后来演变为官方发行的纸币,也逐渐演化为“国家信用货币”。
不过历史课本也会写两行小字:
- 一战后德国马克天文数字的通胀;
- 国民政府时期“440,000:1”的法币崩裂;
- 津巴布韦100万亿面额荒诞剧。
信用这东西,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一旦失控,就是废纸一沓。
比特币与数字人民币:去中心化 vs. 央行信用
时间进到21世纪,硬币角子越来越像历史遗物,纸币也开始缩水。数字货币正式出场,标志事件是2009年中本聪上线比特币网络。
你可以把它类比成:
- 麻将馆=比特币网络
- 轮到谁记账=“挖矿”
- 记账奖励=比特币
总量2100万枚的稀缺设定,让比特币从最初0.003美元冲到最高6万美元以上,一口气化身“数字黄金”。
然而数字江湖很快“分叉”:
- 比特币:完全去中心、无国家背书、价格波动堪比过山车;
- CBDC(央行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e-CNY)由央行法定担保, 7×24 流动、离线支付、可追踪流向、双离线收付 助力普惠金融,还能精准打击灰色收入。
同样的扫码动作,两者差异一目了然:
- 商家敢拒收比特币:合法
- 商家拒收数字人民币:违法
为什么打工人穿越两千年代币,依然攒不下“1爽”?
把郑爽1.6亿片酬按日折算,约 208万元/天。
假设你年薪20万元,工资增长速度能跑赢通胀,也得不吃不喝工作800年。再算进历代税率、战争、天灾,恐怕得从姜子牙时期熬到现在。
但是别忘了,资产形态也在不断梗升级:
一群人只挣工资,靠“劳动价值的线性增长”;
另一群人持有房产、股票、加密货币的指数级红利。
财富鸿沟在金融工具革新里越拉越大,而打工人大多只能日复一日地“追逐货币,却离财富越来越远”。
👉 看懂数字资产与央行政策的交互逻辑,抓住下一波财富跃迁的红利窗口
余味:未来的货币长什么样?
- 纸币继续缩减:瑞典央行估计,2030年当地纸币使用率低于5%;
- 国家信用+区块链混合账本,极大降低跨境清算成本;
- 可编程货币可能嵌入智能合约:税收自动上缴、补贴精准直达。
唯一不变的是人性:
只要赚钱的速度跑不赢印钞机,焦虑就不会停下来。
FAQ:你最关心的数字货币疑问
问1:数字人民币怎么用?
下载官方 App,开通钱包后即可扫码或“碰一碰”离线支付,无需网络就能完成交易。
问2:比特币能当工资发吗?
中国境内工资必须以人民币支付,企业若以比特币发工资属于违法,劳动仲裁将只按人民币兑付。
问3:数字人民币会取代微信、支付宝吗?
不会完全取代,更像基础设施。第三方 App 会接入 e-CNY,用衍生品钱包继续提供理财、分期等服务。
问4:比特币为何总在半夜暴涨暴跌?
全球市场 24h 不停盘,加上杠杆合约高,欧美机构开盘点常成多空绞杀战场,容易短时剧烈波动。
问5:如果央行增发数字人民币,会不会通胀?
发行量与现金一比一兑换,总额受央行 货币发行总量 管控,理论上不会额外制造通胀压力。
问6:普通人如何低门槛接触央行数字货币?
关注各地银行网点 App 的“数字人民币活动”——不少城市通过手机银行推送红包、消费返现,无需额外开户,实名验证后即可申领。
打工两千年的故事听起来荒诞,却狠狠指向一个真相:货币更新迭代再快,也无法自动把财富均等分配。
有人看行情,有人等周期;有人在直播间抢红包,有人在凌晨三点挂单对冲。
最终仍是认知与行动,决定了谁能越过“爽”到不了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