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三条思路应对加密风险:禁令、隔离、还是纳入监管?

·

关键词:加密管理、加密风险、央行监管、禁止加密、加密活动监管、隔离框架、DeFi、CBDC、数字资产、稳定币、投资者保护、金融稳定


从比特币到稳定币,加密资产的市值曾在一年内蒸发了超七成。面对频繁的价格海啸、平台暴雷和洗钱疑云,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研究抛出三大管理选项:禁止、隔离、纳入传统金融监管——并用 48 页报告论证它们可以单独上阵,也能组合使用。本文用通俗语言拆解核心要点,助你 10 分钟看懂全球监管风向。


一、为什么加密风险必须管?

BIS 的监管目标与传统金融并无二致:

  1. 保护消费者与投资者——没人想一觉醒来资产归零下架;
  2. 守住市场诚信——遏制欺诈、操纵、洗钱与恐怖融资;
  3. 维护金融稳定——BCBS 数据显示 2022 年全球加密负债敞口已占大型银行 Tier 1 资本的 0.5%,虽然“小”,却不容忽视。

除此之外,央行更在意货币主权。以阿根廷、土耳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居民在恶性通胀时倾向把存款换成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引发“加密美元化”。若放任不管,当地货币用例被蚕食,实体经济融资渠道将被逼向影子体系。


二、选项 A:全面或局部禁止

做法

直接立法禁止支付类加密资产、交易所以及 PoW、算法稳定币等高风险产品。

优点

“一刀切”能快速阻断风险外溢,投资者也不用再担心平台暴雷。

难点

适用场景

禁令在能源消耗大、洗钱频发的具体赛道上更受青睐——如去年欧盟就打算“只禁止 PoW”以绕开绿色壁垒。


三、选项 B:用“防火墙”做隔离

机制

目标效果

把加密活动困在“利基”(niche)范围内,互联网技术可得,金融基础设施不可达——风险即使爆发,也只是圈内自爆。

现实难点

  1. 漏网之鱼:对冲基金、家族办公室等受监管较弱的机构仍可能通过衍生品“绕道”盈利,而把杠杆形态转嫁给银行经纪商;
  2. 仍需投资者保护:若散户不断流入,即使传统金融不受影响,也可触发大规模个人破产。

风险提示

👉 本策看似温和,却可能把高杠杆逼得更隐蔽?一文看懂


四、选项 C:按传统金融等同监管

核心思路

“功能映射”

  1. 先识别加密活动的本质功能(支付、托管、发行、交易);
  2. 把它对接到现行金融监管的“抽屉”(银行、支付系统、非银支付、证券经纪);
  3. 套上同等资本、审慎、反洗钱与信息披露要求。

优势

难点

案例速览

新加坡金管局 (MAS) 把托管类加密平台视作“数字支付代币服务商”,监管资本不低于 25 万新元;美国 OCC 则要求银行若提供稳定币托管,必须具备 1:1 现金储备。两条路径本质上都是用“传统金融逻辑”去审核“加密活动”。


五、央行还能做什么?——用 CBDC 和快速支付“釜底抽薪”

与其天价造墙,不少央行选择直接提供更便捷的替代品,降低居民对加密资产的刚需:

一句话总结:如果传统支付更便宜、更方便,人们就无需冒险吃进高波动加密资产。


FAQ 快速问答

Q1:最怕“一刀切”?哪个国家已实施局部禁令?
A:中国大陆 2021 年起禁止交易所向境内用户服务,但仍保留区块链技术开发;局部禁令让国内矿工远走北美,却未能把链上交易“熔断”。

Q2:CBDC 与稳定币到底谁会占上风?
A:取决于“用例 + 监管”。CBDC 身披国家信用,适合法偿场景;稳定币则在跨境汇兑、DeFi 抵押领域高效灵活。大概率未来并行而非二选一。

Q3:DeFi 真的无法被监管?
A:监管可以从四个切入口:链上地址实名制、智能合约可升级点、预言机治理节点、前端网关。若这四个“软肋”上线 KYC,就能对传统监管指标(如杠杆倍数)进行可视化监管。

Q4:普通投资者最关心什么?
A:平台有没有牌照、是否隔离托管、杠杆标没标红字。央行与 BIS 的终极目标,就是把“风险标签”写进屏幕右上角,用户可以自行决定买或不买。

Q5:三种策略会同时出现吗?
A:会的。比如欧盟 MiCA:算法稳定币“禁止发”,传统稳定币“等同监管收编”,银行与加密资金“隔离开来”。未来监管大概率是一张“组合拳地图”,而非单一武器。


写在结尾:没有完美答案,只有动态平衡

禁令、隔离、纳入监管似乎三选一,其实更像三道“保险杠”:

BIS 预测:DeFi 与 TradFi 迟早会深度融合。在真正发生 2008 级别的系统冲击之前,全球监管必须提前排兵布阵。无论政策走向何方,普通人的理财第一课永远是:不理解的资产不要满仓,任何高收益都有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