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llinger 带(布林带)以其简洁的形态和强大的波段交易指向性,被许多交易者视为最有效的技术指标之一。本文将手把手教你利用 Excel 的移动平均线、标准差函数与简单乘法,三步完成完整计算,全过程无需任何编程或外部插件,尤其适合想了解更多交易策略与波动率判断的量化爱好者。
Bollinger 带的核心逻辑:均线 + 波动率
Bollinger 带由三条线组成:
- 中轨:N 日简单移动平均线(SMA)
- 上轨:中轨 + K × N 日标准差
- 下轨:中轨 - K × N 日标准差
其中
- N 通常取 20 根 K 线;
- K 通常取 2(正负两个标准差)。
当价格触及上轨或下轨,往往被视为买卖点信号;带宽的变化又能提示波动率是否放大,辅助行情节奏判断。
三步实战:手把手在 Excel 完成 Bollinger 带
第1步:整理数据并计算 SMA
- 在列 A 输入日期,列 F(或任意空白列)输入对应收盘价。
第 23 行(示例)写入公式:
=AVERAGE(F4:F23)
该公式返回最近 20 个收盘均价的移动平均线值。向下拖动即可为所有行生成完整 SMA 列。
第2步:计算 N 日标准差
在另一空白列(示例:列 H)的第 23 行输入:
=STDEVPA(F5:F23)
- 该公式计算与 SMA 相同窗口的标准差,衡量价格波动度;数字越大,代表行情越剧烈。
👉 立即跟着动图演练:20秒掌握 STDEVPA 秒算波动率
第3步:合成上轨与下轨
在上轨列(示例 I)写入:
=H23 + ($I$3 * STDEVPA(F5:F23))
在下轨列(示例 J)写入:
=H23 - ($J$3 * STDEVPA(F5:F23))
将 I3/J3 设为常量 2(或你所需的倍数)即可瞬间获得完整的 Bollinger 带 上下轨。拖动填充柄即可批量生成整张图表所需数据。
扩展:检验 Bollinger 带策略是否有效
有了历史数据与公式,下一步自然是回测。把条件写成逻辑公式“当前收盘价≥上轨”或“≤下轨”,统计随后的 N 根 K 线涨跌即可初步判断策略胜率。Excel 的 IF
与 COUNTIFS
函数足够应付简单测试。
如需更自动化,可以把条件写成宏,或直接利用已有的现货与期货 OHLC 数据在 Excel 做快速策略回测。
👉 3 分钟带你跑完 5 年行情回测,模型免费下载
FAQ:关于 Bollinger 带的常见疑问
Q1:Bollinger 带 20/2 的设置可以改吗?
A:可以。日内超短线交易者常把周期调小至 10~12;长线波段则可用 50/2.5 以适应更低波动。关键是配合品种特性与资金管理。
Q2:为何有时价格连续触碰上轨却继续上涨?
A:Bollinger 带本身并非逆势指标,强势单边行情会出现“贴在”上轨的现象。建议叠加动量指标(如 MACD)过滤信号,避免逆势追空。
Q3:能否用加权均线 WMA 取代 SMA?
A:完全可以。若你对近期权重更敏感,可用 SUMPRODUCT
加权重计算 WMA,再计算加权标准差即可。公式思路保持一致。
Q4:Excel 如何快速画出三条线?
A:选中“中轨、上轨、下轨”三列 → 插入折线图 → 在“选择数据”里把横轴设为日期列即可。一分钟完成可视化。
Q5:Bollinger 带与 ATR 有何差异?
A:ATR 绝对值指标聚焦真实波幅,而 Bollinger 带通过标准差动态变化,更易在图形上直观呈现“宽窄”特征。两者互为补充,可同时观察。
Q6:能否用于外汇 24 小时连续行情?
A:可以。不管是现货黄金、外汇主要货币对,还是加密资产,只要具备连续收盘价,参数无需调整,因其自适应波动本质。
结语:让 Bollinger 带真正成为你的交易利器
用最简单的 Excel 公式即可亲手构建波段交易的核心组件,不仅能实时跟踪波动率变化,还可快速回溯历史表现。记住,Bollinger 带不是万能钥匙,却是最易上手的那把瑞士军刀。动手填写数据、跑回测一次,比看十篇理论更有价值。祝你下次遇到缠绕区间的行情时,不再错过那最具交易价值的高低点突破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