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复利催生了两者差异。
详细来说:复利频率会在长期里放大收益(或成本),懂得区分 APR 与 APY,才能真正把钱“用活”。
什么是 APR 与 APY?
当你在 传统银行 或 去中心化金融(DeFi) 查看存款、借贷或流动性挖矿收益时,几乎都会看到 APR 与 APY 这两个关键词。它们都用来衡量 年化利率,但一个忽略复利,一个将其纳入计算。这个“小小”的差别,随着时间可能带来 本金 5% 到 30% 甚至更大的差距。
关键词:APR、APY、年化利率、复利、资金效率
为什么总有人把 APR 与 APY 混淆?
- 听起来太像:都只与“年化”有关。
- 市场宣传:平台往往把数字较大的那个摆到显眼位置,让新手误判收益(或成本)。
- 教育与标识不足:很多界面直接写“收益 12%”,却不解释是 APR 还是 APY。
在实际场景中,若你贷款,高 APY 会令你支付更多利息;若你理财,高 APY 才意味着真正到手的钱更多。弄清差异,钱包才不会“默默缩水”。
先搞懂:复利究竟“神”在哪?
爱因斯坦曾把复利称作 “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的魔法在于:
- 利滚利:每一次计息都会把之前获得的利息并入本金,下一轮再一起生息。
- 频率决定威力:日结息 > 月结息 > 季结息 > 年结息,频率越高,最终收益越大。
举例:同为 10% 的名义利率
- 年化 不复利(APR):一年就是 10%。
- 年化 月复利(APY):(1+10%/12)¹²-1 ≈ 10.47%。
- 年化 日复利(APY):(1+10%/365)³⁶⁵-1 ≈ 10.51%。
如果本金是 10 万元,十年后差距见真章:
- APR 仅 100,000×(1+0.10×10)=200,000 元
- 月复利 APY 约 100,000×(1+0.1047)¹⁰≈270,700 元
什么是 APR?
APR(Annual Percentage Rate) 直译“年化百分比利率”,计算 极简单:
APR = 年利率 × 计息周期数
但它 忽略复利。例如某借贷平台写着 APR 12%,按月计息:
- 每月利率 = 12% ÷ 12 = 1%
- 由于不滚入本金,最终一年就是 整整 12%。
适用场景:
- 抵押贷款 固定利率宣传
- 信用卡分期 表面利率
优点:直观、简单
缺点:掩盖真实成本——若未及时偿还,复利会补缴差价。
什么是 APY?
APY(Annual Percentage Yield) 或 年化收益率,充分包含复利效应:
APY = (1 + r/n)ⁿ − 1
r = APR,n = 每年复利次数
回到刚才的 12% APR、按月复利:
- APY = (1 + 0.12/12)¹² − 1 ≈ 12.68%
所以 标签为“12% APR”时,你真正要付或能拿到的是 12.68%。长期资产翻倍差距就是这么来的。
APY 的现实案例:Curve 流动性池
Curve 一类的稳定币流动性池通常展示 7 日平均 APY。假设 TVL 稳定、手续费收入与 CRV 奖励不变,资金池会每天发放收益并自动复投:
- 显示 8.10% APY(7 日均值)
- 真实到手 ≈ 日复利 8.10%
三步快速判断投资优劣
- 问清楚是 APR 还是 APY
- 看复利频次:日/周/月/季/年
- 换算成同一口径 再比大小
简单记忆:
- 存钱看 APY,越高越好
- 借钱问 APR,越低越好,再核对 APY 别超标
FAQ:与 APR、APY 相关的常见困惑
Q1:为什么不少 CeFi 平台只写“年化 10%”,却不标 APR 或 APY?
A1:模糊概念可以制造“收益更高”的错觉。务必查看产品说明里的计息方式,通常脚注里写着“按 APR 计算”或“按日复利所得 APY”。
Q2:手里有一笔短期闲置资金,7 日年化 15% APY 与 14% APR 选哪个?
A2:若持有周期很短(<1 个月),利差极小,可直接比较 本金×利率×天数/365 估算;超过 1 个月,则优先选 APY。
Q3:能否用 Excel 快速查看 APR→APY 的转化?
A3:在 Excel 里使用公式 =EFFECT(r,n)
,其中 r 为 APR,n 为年计息次数,即可得 APY。
Q4:贷款时对方只给 APY,合法吗?
A4:多数国家强制披露 APR,方便消费者横向比较。若只标 APY 且不提 APR,可向当地金融监管机构反馈。
Q5:能不能自己手动复投,把 APR 变 APY?
A5:理论上可行,但链上手续费、时间成本、滑点都会吃掉收益。若平台本身支持自动复利,比自己操作更省心。
小结:一眼识别真实收益率
- APR:名义数字,不考虑利滚利;常用于贷款或固定收益估算。
- APY:实打实的年化成果,含复利,可用于对比存款、挖矿、债券等产品。
- 长期投资中,复利频次会成倍放大差距;贷款时忽略这一点,成本可能会被隐藏。
记住公式,养成换算习惯:把任何“年化”读成分式,把复利读成指数,决策就更不怕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