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稳定币支付量2年飙升30倍:从1亿到30亿美元背后发生了什么?

·

关键词:B2B稳定币支付、全球跨境支付、新加坡稳定币通道、香港金融科技、稳定币基础设施、30亿美元交易额

仅用24个月:从1亿到30亿美元的飞跃

2023年初,企业对企业(B2B)稳定币支付市场还只是个“小众赛道”,月度交易额不足1亿美元。短短两年后,这个数字已飙升至30亿美元以上,30倍的增速刷新了FinTech用例的扩张纪录。背后的催化剂是什么?答案集中在全球跨境支付、新加坡为核心枢纽的稳定币通道、以及香港等亚太金融中心的活跃交易网络

👉 30倍增长秘钥:企业为何在不到两年内集体转向稳定币?

数据出处:20家金融科技公司实时交易信息

Artemis联合Castle Island Ventures与Dragonfly发布的《从0开始的稳定币支付》报告,首次集结20家头部金融科技公司(涵盖亚洲、北美与欧洲)的链上与链下核心交易数据,为稳定币在B2B支付场景的爆发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分析维度。

三大数据亮点

  1. 月度交易额曲线陡峭:自2023年Q1起,基本每个季度都以20%以上的环比增速爬升。
  2. 稳定币-法币兑换效能翻倍:使用USDC、USDT等主流稳定币结算的平均耗时从T+2降至T+1,跨境汇兑费用平均下降48%。
  3. 高杠杆通道集中:新加坡→中国、香港→美国、英国→新加坡成为最活跃的三条流向,合计占总量63%。

亚太视角:为何香港和新加坡是核心引擎?

报告列出了稳定币进出通道榜单。中国香港与新加坡不仅高频出现,且呈双向高增长:

这条“新加坡–中国”路径的活跃度背后,是两地企业用稳定币解决传统美元融资託管难题的现实需求。越来越多的原材料进口商与平台卖家,选择在链上用USDC完成付款,再以当地银行换取离岸人民币或港币,既规避了SWIFT限额与时差痛点,又让结算时长从72小时压缩至2小时。

场景渗透:信用卡类别的“毫秒级”结节

报告中还有一个令人惊喜的微观视角:2024年下半年开始,用稳定币兑出至企业信用卡的交易量突然爆发。原因在于,Visa、Mastercard 与多家钱包合作推出“稳定币卡”。企业只需预存USDC,系统实时按消费地汇率转化为当地法币,即可实现境外差旅、广告支出等场景的“秒付”。

基础设施红利:Reap如何把“支付即代码”落地

作为报告中唯一一家总部位于亚洲、覆盖全球业务的金融科技公司,Reap贡献了B2B稳定币支付的交易层数据。它的做法可概括为“三步走”:

  1. 一体化账户:Reap Direct让企业在一个界面内管理卡片、收款、对账、API调用。
  2. 嵌入式接口:通过RESTful API将USDC/USDT的收款、换汇、发卡能力嵌入ERP、CRM、财务软件。
  3. 区域合规沙盒:与香港牌照信托、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达成多币种托管方案,提供合规安全的稳定币钱包

👉 抓住金融新浪潮:一张图看懂稳定币基础设施新机会

未来展望:2026年的三大猜想

FAQ:关于“B2B稳定币支付”你想问的那些事

Q1:企业担心“价格波动”怎么办?
A:绝大多数B2B结算选用锚定美元的稳定币。智能合约自动平均汇率、链上预扣风险金,可降至万分之一波动差距。

Q2:内地公司如何把收到的USDT合规换成人民币?
A:通过与香港持牌信托或OTC平台合作,先进行KYC,再通过跨境双向通道在规定时间内将USDT换成离岸CNH,最后汇到境内一般贸易账户。

Q3:中小企业没有技术团队,能用得上吗?
A:可以。使用标准化API或SaaS控制台即可。一次对接后,后续操作与网银界面一致,无需代码能力。

Q4:会不会被银行“反洗钱”限额?
A:所有交易均通过合规信托托管,所有资金流链上可追溯,满足国际FATF标准,反洗钱触发概率与常规电汇无异。

Q5:手续费到底多低?
A:以USDC为例,链上转账+法币兑换综合费用约为0.3%—0.7%,对比传统SWIFT动辄1.5%—3%优势明显。

Q6:万一稳定币发行方“爆雷”怎么办?
A:报告建议采用多币种分仓策略:40% USDT、30% USDC、20% DAI、10% BUSD,并且仅选月度审计公开储备的发行机构。